謝謝。
希望未來這場選舉,或者是未來台北市政府,當然,你已經在協助整個政府的觀念的調整,未來這方面我們可以互相來切磋,互相來學習。
還有一次你還記得嗎?Cities。我的 Cities 論壇,那次是直接回答各種網路上開放的問題。
Taipei Run,你還記得。
你參加過我的亞洲・矽谷的座談會。
謝謝,謝謝你注意到。
我覺得對未來,這個我說的中央公園,它的各種想像,我覺得真的富有想像力。我再提供給你。
我們徵選了好像有百餘件作品,後來我們有專業的評審、也有網路的投票,選出了幾位,都很年輕,也很多想法。
你有注意到?
那未來地方政府跟中央,在開放政府方面這樣的合作,我覺得滿好的。感謝你的努力。
非常感謝,這其實選舉也可以運用。很多觀念,或者是新的政見,也可以透過這樣的討論。
對,台北市是局處。台北市我想應該問題更具體、更生活化,大家對第一線的政策的感覺更清楚。
不過我現在比較期待架構台北市的協作會議,台北市各部會的參與聯絡人。
我在內政委員會。
那如果真的,包括你的協作或者各方面都成熟,它就轉化成具體的政策。
然後透過這個過程,大家對民主的參與就不是只有投票那一天,或者只是透過社群或媒體表示意見而已。意見會慢慢化成具體、集體的力量或行動。
同時,更多的智慧、各種不同的想法,甚至是專業的人才,都可以 Join 到整個公共政策的改革。我想這應該是這個平台最主要的用意。
我覺得是調整一個態度,然後接受新的觀念。這個觀念底下,一方面我們可以更開放讓大家參與,參與的過程也承擔一些責任。
這我要跟你學習,好多事情都來不及回覆。
我們的公務員體系反應怎麼樣?對於這樣的對話,他會少接 40 通電話,還是說他會及時回覆的壓力很大?
而且恐怕也比較清楚知道我們預算的重點,就是說到底我們投入公共建設,或者是社會福利,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有哪些預算的排擠。
台北市這個平台好像參與的稍微少了一點,你對台北有沒有什麼更多的建議?
我大概看了一下,好像台北市的 i-Voting 過去當然宣傳很大聲,不過好像參與行政院平台的多喔?
好像 i-Voting 之後還要公聽會?
1500 啊。
他是三千人?
所以你的協作會議,不只是在行政院跨部會,你還跨院喔?
這個方式,你覺得未來在台北?台北過去也有 i-Voting。
大家在網路上,就是說參與是開放的,那責任就共享。
那現在這樣一個開放政府的方式,它用網路,其實它的架構跟過去,比如說在立法院也有國會聯絡人,現在各部會也有開放政府的聯絡人,它的流程是接近的,但是運作形式是平等、開放的。
大家參與的過程就是在投票那天,在投票之後有些運作就不一定那麼公開。大家參與的管道、程度或是意見多強烈,有時候也不會被真實的反映出來。
再來開始選了民意代表,後來逐漸發展成像英國的國會至上,大概有一個行政跟立法的監督。那當然立法權,或者是民意代表,就接收了一些民間的意見。
我稍微知道,就我的觀察,過去我們民主政治的演進,最早他是行政權獨大、官僚或者是長官說了算。
所以後來是大家一起設計的,所以這裡頭是網路上的高手還是?
好像 Windows 本來可以。
要不要藉這個機會來稍微描述一下,然後給台北市一些建議?
不管在國發會開放政府平台,那個也是你在推動,或者是g0v,或者是你這次到紐約與世界各國。
我知道你都在推動這個,在我看來是新的民主的型式。
你才剛從紐約回來?我們現在開始直播了嗎?
對。
喔,真的嗎,623的?
這個,大家都期待最傳統的幫忙,但是我知道你有不同的想法。
唉,辛苦辛苦,選舉前真是辛苦,真是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