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下面這幾個平台講一下,ShareCourse是之前大學MOOCs計畫當中用量最多的平台,總共有四個,包括交大的「ewant」及中央大學的,這邊比起來可以很明顯看到量的差別。
當然教育雲是很龐大的東西,有很多東西是在裡面,大概是這樣子的一個數量的差別,但是這個教育雲看起來很多,但是實際上看這個數字的時候就知道duration很短,所以看實際用量乘起來的話,「均一教育平台」使用量其實應該是(比教育雲)多三倍的。
另外一個,這當然都是很簡單的traffic analysis簡單工具,稍微看一下「均一教育平台」之於教育部或者是相關教育工具在臺灣的狀況。
我特別補充一下,就像剛剛唐政委提的,其實如果整個計畫最終的KPI只看output的話,我覺得這個滿危險,其實光比out put這個效率也不好,更重要的是怎看out come,甚至impact。
高雄是自己因為還有一個平台可以放,目前大概有三支影片,但是從這個比例來看,都可以知道成效落差滿大的。
(而其他四個縣市錄製的影片)這邊幾乎都沒有寫,是因為從外部拿不到數據,但是他們其實有放在一個「K to 12 MOOCs」的教育部平台,這上面所呈現的超過破千的影片數是零,破百的影片數是二。
光看次數比較有趣的是,因為一做完就馬上上教育平台,所以在累積一年多來大概被看了兩百多萬次,而且是三萬多個不重複的active viewer所產生的。這裡面用的比較多的影片超過一千次使用,大概是兩百多部。
其實七個老師最終錄出一千多部影片,其實佔整體的比例將近60%左右,每一個老師平均產出量其實滿大,其他縣市的產出量每一個老師其實大概都四到五片左右,所以其實還熱身完就結束了。
我們直接拿104學年做的成果來談一下,「均一教育平台」在這一個計畫裡面的角色基本上是跟宜蘭縣合作,宜蘭縣並不是用自己的老師來做,我們是用比較彈性的機制,所以裡面這七位老師來自於臺灣不同縣市,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都有。
好。我想這個只是說中、小學MOOCs計畫基本上上位計畫是新一代的數位學習計畫,這個是從科技預算來的,過去四年花5.46億,等一下我們談的數位學習深耕計畫,基本上是107年1月1日之後follow這一個計畫繼續有的新一部分計畫。分三大塊,所以我們剛剛談的是中小學MOOCs分項計畫裡面。
這個講得太好了(笑)。
舉個例子來說,像今年做的是國語文。國語文的線上學習方法跟數理科應該是非常不同的,聽、說、讀、寫都應該要涵蓋,這部分需要軟體支援,卻都沒有任何軟體計畫的討論,但是還是錄了很多影片。
過去兩個學年所錄製的影片,不管是自然科或者是國文科,品質都不是很好,今天時間可能有限,不一定可以直接看每一個細的影片,我們可以用數字說話,真的就是沒有人看,不然就是沒有方法。
既然是這樣,品質當然就不會太好,而且沒有一個比較創新的教學思維,基本上是投影片及很多的文字訊息,這樣的狀況下,又沒有搭配學習的評量,其實很難看得下去。
現在的問題基本上是違反我們剛剛所講的名師優質教學概念,而是用人海戰術的發包制,沒有一個機制讓優秀的老師出來,而是先分配給四、五個縣市,然後四、五個縣市再找願意出來錄製的老師,沒有給一些支持或者是其他的鼓勵機制。因此,這一個結果是大家的風格都不同,而且每個老師錄的影片都不多,等一下可以直接看數據。
我們就直接來談臺灣中小學MOOCs的計畫現況,為什麼要直接談這個計畫?因為這個計畫的錢其實是來自於科技會報的預算。
第三個是既然把這一些軟體串起來以後,就會收到非常非常多的data,而這個data理論上是在做AI很重要的基本元素,所以我想這應該都是很基本的背景。
第二個是透過軟體把各式各樣的元素串起來,從教學短片、互動式學習、練習題等等,然後到現場,甚至裡面有一些Learning Science也都放在整個軟體當中,所以絕對不是單純影片而已,這個是第二塊。
我想這個部分唐政委應該很熟悉,包含名師的優質教學,像這一些當初做「Udacity」、「Coursera」這一些專家,我想都是跟世界級的大學或者是、世界級的企業在合作的,這是第一個重點。
因為整體其實是從中、小學到大學、到成人都有,但是我們主要的部分是針對終身學習。
這個現況後面應該有一些原因,我們想要探討,我們簡單提一下教育平台的狀況,最後有一個建議。
基本上我想還是先回到源頭,也就是回到MOOCs的本質來談,再來談一下中小學磨課師,特別是計畫這部分的現況。
我們就直接看一下大綱。
我很快報告一下,如果中間有任何問題,歡迎直接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