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目前在陣痛期的情況下,變成要填的東西更多,行政減量的目的目前看起來沒有達到,負責的單位是國教署,第二組的報告到此。
還有一個是人力資源網的問題,我們希望評鑑資料平台,把它統一、整合,不要縣市政府一個平台要填資料,然後中央又有一個平台要填資料。
還有,國立學校不受縣市政府管理,執行負責的單位是地方首長。
另外,剛才講到重要性要重新評估,但什麼是重要的?所以重要性又有一個難以評估的障礙出現。
可能的障礙還有訪視、成果做得好不好,資源就會多,但問題是真正需要資源的學校怎麼辦?
而地方政府對下面的老師或對學校的要求,可能中央比較沒有辦法去強力要求,所以可能要透過共識營的方式,以達到大家的共識。
剛才有提到署裡的規劃是先把它歸零,然後再重新檢視哪一些是真正需要的評鑑項目。可能的風險障礙是剛剛所講的中央跟地方不同調,中央要減,但地方可能沒有減。
另外,訪視與評鑑的問題,解決的辦法與我剛剛所說的生活與倫理綜合課一樣,小校的評鑑希望最小化,評鑑的項目希望可以重新評估。
下一個是代支出經費太多的問題,我們剛剛討論的結果是,絕對不可以私人代支出經費的問題。也有人說沒有經費的話,錢從哪裡來?我們討論的結果應該是由地方政府來負責,而不是要學校用校務基金,也就是由地方政府來負責。
克服的方式是,給他們績效獎金,他們的薪水結構希望調整到跟老師的薪水結構相似。負責的單位是人事行政總處、教育部人事單位及銓敘部。
另外,現在如果(行政)都是用代課的話,會有一個問題,也就是無法專任、也無法久任,這個是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因為無法專任、久任的話,會遇到一個問題,也就是經驗沒有辦法傳承。
可能會遇到的風險障礙是,第一個是公務員有總員額限制的問題,第二個是如果是在學校的公務員,是不是就沒有陞遷管道?又或者是工作生涯不知道該跟現行的公務員一樣或者是怎麼樣安排才好。
關於改變學校人力分配,劉欽旭老師提出的意見是,我們小學可能一個組裡面有好幾個組長,我們把所有組長,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個,可能如果有十二個的話,但其實真正的人力並不一定真的要到十二個,也許六個就可以做完所有處室的工作,所以我們就把這一些組長,讓他回到教學崗位上,只要負責教學工作就好,不要負責行政工作,就由這六個專任的行政公務員來擔任。
另外,總務工作像出納、文書......, 非老師專長的,尤其小校,一個老師要兼數個行政及教學的職位,壓力很大。第一個解決的辦法是工作減量,第二個是小校的人力編制要提高,另外一個是改變學校人力的分配,讓它比較有彈性化。
克服的方式是宣導或者是轉成公告,第二個方式是把這些融入課程。我剛剛提到「生活與倫理」,比如像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很重要的教育,我們就把它全部集合在一起,剛剛有人提醒我,應該是要融入綜合課裡面比較好,提出一個生活與倫理,老師可能會覺得有反彈或怎麼樣,也就是融入綜合課比較好,但是有一些教育。負責的單位是中央跟地方主管教育機關, 整合可能會遇到困難。
還有就是 轉知宣導不會經過高層的核稿,誰有能力決定公文要不要轉給學校?這個是可能會遇到的障礙。接著是電子跟紙本(公文)的併行,這個是可能遇到的風險障礙。地方政府 民意代表要資料,這個也是障礙。
可能遇到的風險障礙是,跟學生權益有關的不容易處理,比如像獎學金的公文,這就跟權益有關。
各位下午好,我們這一組討論的結果是,在行政工作方面,以及垃圾公文的部分,我們建議一個公文篩選機制,跟教育無關的就不要發到學校,如果是跟教育無關的,就可以用電子公告的形式公告周知。老師建議可以鼓勵抓廢文,檢舉廢文有獎金。
對,我的報告先到這邊。
還有一個是人的問題,部裡面說不要,可是局裡要 長官要、校長要,因為我們要資源,我剛剛提到課桌椅的問題,我們今年跟校長提這個問題,校長就說他要去找資源,而資源從哪裡來?我不知道是不是從成果來、從評鑑的方式來?我不知道。這個是長官要,但我們不能不要的問題,這個是人的問題。
我想一下再說。
成果的那一個部分。
我只是把大家認為很重要的教育整合成一科,然後放在108課綱裡面,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可行的一個方法?
再來,我剛才有提到「生活與倫理科」,這個是我唸小學的一個科目,後來不曉得為什麼取消了,「生活與倫理科」的內容,大致上結合了我們認為很重要的防災教育、品德教育、國防教育......等等,也就是你們看到所謂要作成果的OO教育結合在一個「生活與倫理課」裡面。
我一直都沒有得到一個解答,就是訪視評鑑的教育目的是什麼?我們符合這麼多項的指標,就代表我們教育成功了嗎?我們可不可以把訪視評鑑直接歸零?
舉個例子來講,台北市現在國小用的學生桌椅,其實很不好用,打掃也很不方便,其實有些地方還滿危險的,但一直都沒有解決這一個問題,問題課桌椅是我們每天在用的東西,這是教學現場的困難。
第一,以評鑑訪視來說,其實我們並不排斥,但我們會希望這一個評鑑訪視,是委員來聽我們教學現場有什麼樣真實的需要。
大家好,我這邊有幾個要補充的部分:
最後,我們想要當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而不是長官心目中的好老師,明天是教師節,我想用下面的影片祝大家教師節快樂(播放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G2tHNVyZg)。
我們期待教育方向的一致性與衡定性,不要因為換了不同的長官,我們的教育政策就要往不同的方向走。
生活與倫理是我小時候的一門課程,包含品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生活教育....,把剛才資料整理出來的OO教育涵蓋在裡面,(時間關係)我們就不開連結了。
這一些OO教育,我指的是「交安教育」、「國防教育」、「品德教育」.......等等,如果真的這麼重要,那不如恢復生活與倫理課吧!
再者,我想引用葉丙成教授的話:可以相信學校嗎?可以不要一直生出平台跟學校要資料嗎?可以創造出一個不要成果的教育環境嗎?
行政減量不是只有學校老師的心聲,這些垃圾公文如果只是換一個地方倒,也不是我們想要的解決方式。
教育有三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我們可不可以把這三種教育分開,學校教育就負責學校教育。
偏鄉小校除了要保障他們合理的員額之外,甚至要增加他的員額編制。
這些大量的公文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只需要出一張嘴、不需要動手、也不需要負責的專家學者,還是從需要漂亮業績的上級長官?行政減量請從源頭開始減起
合理的資源分配還有有效地利用,有人說:「你去想一想這些資源在誰身上,他要分配給誰,當然是分配給評鑑特優的,當然要分配給會做成果的。」可是有些沒有辦法做成果、評鑑也不優良的,但真正需要資源的學校,怎麼辦呢?
第一,你要馬兒跑,就要給馬兒吃草。老師做的事情跟他的行政加給,不成比例。
最後是結論的部分:
小校的特教老師也快要被這一些老師評鑑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不過上次有講到特教評鑑好像有法律上的規定,這個不知道如何解決才好。
一個兩小時的訪視,我們準備至少要兩個星期,訪視委員來、評鑑委員來,要不要順著毛摸?要揣摩他想看什麼、想要什麼,他的喜好是什麼。勞師動眾,又浪費時間,而且樣樣要求成果,只會逼學校造假,對嗎?
我想問的是,訪視、評鑑的教育意義及目的在哪?
為什麼要評鑑?為什麼要訪視?為什麼要成果?上次9月12日在教育部開的會,有人說成果是為了要核銷經費。那評鑑跟訪視呢?我記得有一位校長跟我們講過:「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你說的任何一句話、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要有教育的意義與目的在內。」
第二個部分,我想說的是關於成果評鑑訪視,成果評鑑訪視到底有多少?這個是台大葉丙成教授整理出一年處室各個相關業務的評鑑,紅色的部分是要做成果的,各位看一下要做成果的部分有多少,(閱覽網站: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zJftq-PVhC1ZEN2SzlVczNWVEU/view?fref=gc&dti=593932540810859)學務處最慘。各處室要填報的平台也很多,除了共同的兩個平台之外,教務處還有十四個,其他處室有五至六個左右。
還有可怕的人力資源網,這個是教育部建置的,要輸入全校正式老師、代理 代課老師的資料,甚至連課表都要全部輸入。但問題是當教學組需要代課老師的時候,這個人力資源網對他來說是沒有用的。
還有,動不動就拿一個非常複雜的統計表,而且是早上來、中午就要,老師說:「是要我們把學生丟著去填資料嗎?」
像最近舉辦的台北市多語文比賽是分區舉辦,科展、美術競賽,這對學校來說都是燙手山芋,在資源、支援都不足的情況下,對老師來說真的都很困難。
再來,尤其是小校,因為人力不足,所以過量兼行政職的情況是更嚴重的,有老師是班導師,他還兼生活教育組長、網管。雖然有減課,可是對他來說一點用都沒有,他工作到晚上九、十點下班,這個是常態。
我這邊有一份公文是台中市政府文化局來的公文,整整有二十頁,真正的公文只有第1頁,大概全臺灣各小學都有收到這一份公文,後面的19頁多都是各小學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