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剛剛講的還是我今天用台幣買完單,將來也不是沒有可能,我直接用人民幣在臺灣付完之後,最後拆帳還是用人民幣,這其實是比較麻煩的現象,所以我有說服LINE,將來在臺灣很多部分資源都要留給臺灣,我已經花了八個月,我也跟金管會報告過,未來LINE在臺灣所有做的銀行業務,資訊必須留在臺灣本地,且要記名才能承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歡迎臺灣的資本,因為資本對於結構,影響比較大。
現在年輕人間很大部分的金融場景裡面就是使用微信背後的相關服務,所以我帶的很多金融業的年輕人都在大陸工作,這一次春節他們回來的時候,我用台幣買完單以後,他們跟我說他們已經年紀大了,不要我請客,就直接用微信支付打到我在微信支付的臺灣帳戶,對臺灣的威脅就在這個地方,金融可以分為第一場景跟第二場景,分帳是第二場景,如果台幣被使用的比例大量減少,就會成為一個更弱勢的貨幣。
當然第4頁很簡單,到底是Enabler或者是Disruptor,您一看就知道,這個很簡單,我稍微說明一下,像digital banking的主要模式在全世界各地已經證明比較容易成功的是場景金融及純網路銀行。它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微信支付,因為是messenger,這個也是為何我後來還是決定幫LINE來臺灣做這一件事,如果申請不到LINE還是會回日本推動。
其實包含飲用星巴克的習慣也是一樣,大部分臺灣飲用星巴克是1980年代這一群出生的人,我們小時候臺灣人不喝咖啡的,你早上出來外面吃早餐,早期是吃燒餅油條,後來是吃美而美,一開始有星巴克是因為1980年代有一個不要在家也不要在辦公室活動(third place)的需求,可是重點在於文化會逆傳導,所以我們認為金融也會從年輕這一輩,同一群人開始有金融的需求,再去影響老一輩。
我自己的例子其實是一個例外,我可能是最早用的,因為我喜歡做這個,大部分現在臺灣50多歲、60歲在用iPhone的人,是因為子女用完,舊的給他,他發現不錯再用。
我們在談的金融科技,適用於科技化程度比較高的跟年齡稍微偏低的人,也就是這個圖右邊的這兩個東西,但是在現在的文化其實有很大的,我剛剛也跟牧青討論到,不管是臺灣或者是全世界的狀況,其實文化開始有一點逆傳導的效果,因為文化裡面科技含量變多了,所以這一輩的人是因為下一輩的人開始用iPhone,用舊了就開始用。
對。您非常清楚,我後面描述一下,所以我在臺灣做的改變就是這樣子,從第3頁開始。
在過去幾年的改變是因為應用場景,不同demographic的人都可以受到金融業的服務,包含中國大陸出現的阿里及Wechat,這個叫做「場景金融」,也就是在這一個場景裡面,可以提供過去沒有提供的金融,場景金融大部分都是我們所叫的「普惠金融」。
金融業本來就有設門檻,你要買一個基金要3,000元,年輕人也不能做,所以等於與科技發展不能搭配。
金融業所面臨的改變,其實真正最大的改變並不是科技進步到什麼地步,而是人口的結構跟科技的搭配不對稱,金融業為何最晚改變?因為一般人十歲開始打電話、十五歲可能就開始上網買東西,所以支付是金融業最早碰到的,但是一般人會買保險、財富管理是到三十五歲至四十歲,所以變化是比較慢的。
同樣的資料,我在2月多開始跟各主管機關都報告過了,主管官員都在場,我很快跟您報告一下,前面有一頁是摘要,就大概說明一下,您看完就瞭解了,因為您真的反應太快了。
我跟牧青來拜訪你的原因我稍微描述一下,這幾年做的事情,也希望政委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事,因為金融業是臺灣大概最需要改變的一個領域,我們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希望金融業慢慢改變,但是要發生什麼改變、做什麼,我裡面有稍微介紹,跟政委稍微描述一下。
我們已經見過很多次,很佩服你們這個世代的人,你看你們辦公室的人都很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