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溝通模式都是我們先去找每一個協會的會長,那一個會長的講法也不一定真的代表他的利益關係人立場,可能只代表某個大部分群體的立場,就會變成每一個去講的時候,通常是那一個群體裡面最大聲的在講話,一個個溝通之後,大家還會很介意那個溝通順序,就跟維基百科一樣,最後一個編輯的人會贏,所以會覺得當你分別溝通的時候,因為大家都會很想要,最後臨門一腳的時候去跟你溝通,可是透過這一種透明多利益相關者,全部湊在一起討論的狀況,最極端的意見會彼此取消掉,大家會願意去聽那些比較願意講道理的意見,因為人就是這樣子,因為這樣的關係,也因為把這一些利益關係者,把整個議程交給他們設定,再加上當時的社會局長事先上Youtube說:「不管大家討論什麼東西,只要跟社會住宅有關都願意買單,不只是分配的原則而已。」,所以他們就討論了非常非常多的東西,像混居的原則,想把很容易製造噪音跟聽障安排成鄰居(笑),這個是社會住宅自己關起門來,可能想不到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