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要肯定國發會資管處過去開發這個平台,全世界大概首屈一指。

平台如何精進,問卷是一個方法,除了外部顧客外,內部行政部門的調查是否會做?

很重要的是調查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兩種方法去比較,一個是用問卷調,一個是找使用度很高的使用者作焦點座談,哪一個效益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大的?

是否有做抽樣,後台是否有log,就可以做上網時間的分布,例如特別去抽30秒就離開的人,是否可以去做抽樣?後臺有一些log,有些應該就可以不用回答了,就不需要有四十幾題那麼多。

我過去也有執行過網路問卷,例如有些系統是提到第十題,跳出後就又要從第一題開始填寫,建議需要了解這些部分。抽獎過程建議也可以公開,沒有公開國發會就因此被針對了。

以上是抽樣的問題;再來是題目設計的問題:「參與」這兩個字是否可以更精確,第二題應該違反周延性原則,一週五次不知道要填哪裡?題目應該要每種可能性都有。如果從log分析發現一個人來1-20次,可能以天為單位,不是以週為單位。另外有的用「參與」有的用「到訪」建議名詞統一。

第六題會員的問題,也有周延性的問題,如果只有問這次,但有些時候沒登錄、有些時候有登錄,怎麼處理?另外第九題,「他這次只是來找首長」就沒有議題了。13-15都會有一題兩問的問題,再來是scale,前面都是四個選項,後面突然變成兩個,要不要把它們都變成四個,分析時會比較一致。

33題除了參考網站上的參考資料,如果大部分人都有或許可以問頻率,這是需要看網站的既有資訊內容。47題的第九跟第十個選項很難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