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有十九位委員到場,有兩位在路上,現在是否可以先開議?

  • (委員同意。第六次會議開始。)

  • 今天和昨天相同,就是逐一領域確認是否可以 8/18 上網。

    在正式討論之前,唐鳳委員做了逐字紀錄,昨晚已經做了 70 頁左右的紀錄。

    昨天有一個動議,有七天的工夫讓委員審閱,可以逐條發言決定不記錄或不具名。

    可以請委員先看一下。如果我們日後要用這樣的方式紀錄,和現有的紀錄並行,看是否能夠習慣。

    這是一個慢慢學習的歷程,也有書面的可以看,之後會寄給大家。

    如果我們這邊可以做到委員發言以公開為原則的話,對教育圈是個宣示。

    這就是告訴大家,我們的討論是清楚、明白的,對每個議題都有深思熟慮的討論。

    大家可以用手機看,也可以回家再用電腦上來看。

  • (唐鳳委員將昨天的書面逐字稿交由委員傳閱,並再次展示 Hackpad 和 SayIt 系統。)

  • 剛才是報告事項。現在有二十人了,會議正式開始。

  • (說明案由一:p11,附件 2 第 40-46 頁,第三群組第 2 次會議綜整報告)

    (鄭委員報告生活課程群組共識及待討論事項。)

  • 請陳思玎委員報告。

  • 報告的內容,是在第三群組開會後,經過核心小組開會確認,用 Skype 與召集人確認後,提供了一個電子版,請大家看一下這個版本。

    也可以參閱紫色這本附件資料,生活課程放在最後。這是當時提給第三群組的原始草案。現在看到的是核心小組修訂、召集人認同的版本。

    8/10 會再次召開工作小組和核心會議,針對今天委員提的意見再做討論。

    剛才 p40-p46 有意見的詳列,我會分成三個大項來回應和說明。

    第一大項是最簡單、最疏忽的,就是標號格式,謝謝委員的提醒。新修訂的版本,已經全部修訂完成,請大家看一下。

    這是 7/30 的版本,給大家稍微看一下修訂後的情況。統一從第一大項、國字數字到阿拉伯數字,文件檢視已經力求一致性。

    關於標號之外,用詞和用語問題,包括重複語句,例如原始資料理念部份「兒童在生活中」「他們」太多,我們已經把重複語、文句不順的地方重新檢視。

    第二項,與其他領域的一致性,「一、二年級」換成「第一學習階段」,也已經全文修改。

    第三項,語詞用語的精準度,感謝黃教授,對我們用了「超學科」精神的討論,建議不要用專有名詞,而改成「超越學科範圍」這樣一個大家比較理解的用詞。

    第三個問題比較大,從第一次會議就提到了,請大家翻到第五大點學習重點,對生活課程的內文之前有兩個意見。一是「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在其他課程有分別描述,但生活課程只有「學習表現」並沒有學習內容,應和其他領域統一格式。二是描寫內容裡把內容、能力、方式都綜合在一起。

    在回應前,請大家看一份文件,就是領域綱要的研修手冊。在 p38 裡,有詳列兩個向度,但最後提到「領域的彈性,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學習表現和內容對應可以不同」。

    學習表現是強調以學習者中心的概念,以「非具體內容」為主。

    並不是我們要標新立異,而是我們是最簡單,只有在第一學習階段,把統整經驗邁向學科學習、幼小銜接。

    在跟老師、委員的討論裡,我們都很清楚這個課程的定位。

    因為這不是傳統領域,所以沒有一定要有的學習內容,而是以探索為主,結合小孩的生活經驗。

    基於上述論點,請大家看我們目前的處理方法。

    在學習重點,我們開宗明義強調三個重點:目標是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再建構學習表現,再發展出學習表現細項。學習重點是具體的表現,細項會包含學生的學習歷程、表現及基本內容。學習重點的編碼方式,第一碼為素養,第二碼為階段別,第三、第四碼為流水號。

    所以我們分成三欄:素養、表現、表現細項。

    最後大家還有提出,在附錄裡有「內容設計之參考要項」,為什麼不放到正文呢?我們提到的是主題課程或活動可以參考的素材。因為我們並沒有基本知識概念的範圍,所以我們改成「素材」的參考要項,讓教師可以自行選擇。

    以上是我們做的修訂,請課發委員指導。

  • 大家早安。

    生活課程是讓我們非常驚艷、大膽創新的課綱。

    我很贊成課綱讓老師、編書者有發展的空間,但也有幾點不放心。

    第一點,這有六節課,傳統是音樂、美術、體育,合成的項目。放到學校之後,會不會又被分割去了?要不要規範?但規定也不一定有用。

    第二點,思玎也提到後面有內容的示例,是很好的參考。你列了這些之後,會不會老師就受框架,被限制住了?

    第三點,師資還是最重要的,我個人目前在南部跑比較多,我覺得有一點不放心。雖然很鼓勵,但要有怎樣的配套措施,讓老師可以理解生活課程的「統整、體驗、在地、實作」特性?精神如何體驗出來?

    有一點矛盾,是鼓勵創新的做法,但也想聽大家的想法。

  • 一、二年級是我們最看重的,數學國語都多一節,生活又六節,委員是有很高的理想。

    「教師依優勢能力和風格進行教學」,我們很尊重老師,但也是這句話會帶來很大的憂慮。

  • 在數學上我們也有類似的問題。

    在課綱上需要跟上時代的進步,為了要跟上其他先進國家,教師的培育是否能跟上來?

    課綱是十年左右才改一次,拍板之後就沒有大改的機會了。

    幾乎可以看到,如果我們不勇敢大膽一點,10年後競爭力就跟不上國際的進度了。

    這不是只有數學、藝術、生活部份,也有技職司的部份。

    大家都擔心師資的問題,也覺得課綱應該與時俱進,但如果師資沒有辦法跟上來。

    可能在公聽會就會面臨阻礙。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 經費、設備、法令、師資,是所有領綱都會提出的問題。

    我們會一次調整,包含大考的修改,這在協作中心的議題,有八十幾項,我會主持一次協作中心會前會,全部整理出來,在討論之後把真正的議題送到次長會議,拍板交付,並且規定什麼時後完成。

  • 方委員聽起來放心嗎?

  • 謝謝曾副院長的解釋,但真的不放心,但在數學領域裡,我們想要引入新的工具,像計算機導入後,會受到多大的反彈。依我來看,計算機導入我看來已經落後 20-30 年了,我的小孩念國高中時就在用了。

    我是參加課發會之後,才知道國高中是不能用計算機的,這讓我很驚訝。

    在雲端、軟體上的工具,張教授和單教授說不敢帶進來,連計算機都不能用,電腦的難度就更高了,目前說服有困難。

    我相信它有困難之處,但我在國外住了二十年,在高科技行業這麼久,看到課綱的情況是很擔心的。感覺關鍵還是師資的提升。

  • 課綱的前瞻性,怎樣可以讓領綱走得遠,或是課綱多久就可以修,這個機制要出來。

    我們可不可以做一個時間表,說三年之內要達到什麼,五年之內計算機要進場等等。

    以生活為例,三年之內我可以容忍到什麼地步,五年之後哪些理想就要進來,這樣到協作中心也比較具體。不然他們負擔太大也不容易落實。

    一、二年級階段只有一個老師,生活、數學都要求他,他能不能負擔?

    第二外語,新住民語文昨天也提到師資的問題,要拜託曾副座,不要因為老師沒有到位。

    這個東西要走很久,未來的機制要放到裡面。

  • 七月底明年的預算籌編完,我國保障 22.5% 所以天花板是不會降的。現場在少子化,按照標準要減四千位老師,所以現場用既有的教育品質、規模來看,是在萎縮的。

    今年行政院多編列五十億給教育部,但仍然達不到法定 22.5%,後來再增加三十二億。教育部不知道這要怎麼放到現場,所以拿來返還積欠健保局等地的債務。

    少子化是一直萎縮的,22.5% 也不會修,所以現在需要在減量的前提下,有一個長程的、提昇質的計劃。

    課綱不引導教育部改善現場品質的方案,會引導到兩個沒有改善現場教育的方向:一個是降低學生每班人數,另一個則是增加每班教師的編制人數,但現場教學品質不會因此提升。

    教師編制員額和減少每班學生支出,我們在課綱裡,可以誘導教育部提昇現場品質。如果我們不做,經費就會轉到降低每班人數(29降到28、27)、增加每班老師編制,十億、二十億花下去。

    溫和提昇編制已經在做了,也就是減少裁員數量。但如果沒有現場品質提昇的方案,就不會在現場給同學有實惠。

    這次修課綱不如把品質拉高,不用客氣,就讓教育部每年十億、二十億,放在像生活課程這類教師賦能的支出上,就是要有課綱引導教師賦能支出的計畫。

  • 副院長特別提到協作,針對於跨單位的師資培育,原本就有規劃。

    這次課綱調整,大學的培育都進來了,和之前的落差被外界關注不同。

    這次的國小培用聯盟,國教院都會協助讓召集人參與課程領綱團隊。中等教育有領域學科中心。盡量讓大學端教師可以提早參與,知道課綱調整做了哪些改變,可以調整。

    加上管考機制,也會互相補助。以昨天的科技領域為例,我們已經啟動了專案小組,檢視如何結合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後者是教師比較不熟悉的。

    和國教院會有相關配套,我們共同努力。

  • 我跟研究員看領綱草案時,和所有研究員說過「從基本理念,看不到未來」,感覺非常的平實。

    這次我想要轉變,是孩子十年、二十年生活的方向,要讓人打開始眼睛一亮,知道是要帶孩子往未來走,未來在他們的手上。

    我請求委員把前瞻性的想法放進來,也希望不要被八年、十年的調整節奏綁住,最後是定一個時間點來檢討,在協作平台可以到什麼程度,三年五年後通盤檢視。

  • 我十年來擔任生活課程的召集人,這裡針對十年來的進度報告。

    事實上跨越學科的統整在96年已經做了,當次已經確定了統整的方向,以及在職訓練。

    從100年開始,在現場縣市就有辦12小時的初任教師研習,也放在各縣市的統合試導裡。

    每年12節課的比例,在105年也會放,比例會提高,有些縣市已經到達100%。

    如果看到紫色本子裡,在第六點有師資安排原則。

    各校應該聘國民小學教材教法二學分,或是參與18小時以上的本課程在職研習。

    目前是12小時,希望到107年度新課綱實施時,再加6小時,這次把綜合活動併入時,再做新的統整課程,原先的12小時仍然承認。

    8/14我們也會再次開會,討論現場老師對統整合作的瞭解。

    這麼多年來,我們不遺餘力的做,在網站上也看得到,希望可以讓大家安心。

    師資培用聯盟委員,在新竹大學的委員,我們已經邀請進入我們的輔導群,結合我們的養成教育,提供所需的人力資源。

    希望可以從104學年度開始,就可以開始準備。

  • 大方向聽起來不錯。這個領域也必須是統整,因為一門課六小時,一定是包含了以前單獨上的那些課,所以這個方向是對的。

    學習重點包含了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任何表現一定有它的內容,不可能表現和內容無關,一定是連在一起的。形式上當然可以有彈性,但是實質上必須蘊含這些東西,不然就如大家所擔心的,實務上的彈性太大。不然也可以不用訂課綱,但台灣的現況不是這樣。

    彈性大的時候,大好、大壞的情況都會出現。如果好就很會運用彈性,但不夠好的情況怎麼辦?該教的沒有教到。

    生活領域要承續幼兒園的教育,這個課也是這樣考慮。但往上面去,它要銜接什麼?八個領域哪些在低年級是空白的,沒有單獨的時間去教?這些就是在生活領域裡統整教授,未來才能銜接。自然、社會、藝術、綜合加一加,我具體的建議是形式上不管怎麼樣,實質上必須考慮生活上一定會碰到的自然、社會的東西,是否會 cover 到?

    主題重點我認為是非常大的東西,這個大方向是可以接受、是不錯的,但內涵上需要有提示。

    師資培訓的問題,是很複雜的。不是說明年、後年再來做,而是現有的課綱還在,我們的老師是培育教現有的課綱。如何讓它不要太早、太晚,使得錢投進去效果有限,是要整體考慮規劃的。

    這部份國教院也負責相關規劃。像新住民的師資現在就要動,不然未來怎麼辦?

    總綱已經可以看到師資要如何培訓,但領綱的委員、召集人,對於領域的師資培訓,應該要有更具體的觀點。在領綱裡要怎麼寫?哪些要到協作平台的規劃組?要趕快搭配做起來。

    最後是關於院長剛說的基本理念,沒有講清楚,要有未來感,不要只有功能的東西,建議做通案式的檢討。

  • 謝謝主席。首先表示我也很高興看到生活課程的綱要,以下都是參考意見。

    師資的部份,我有一個想法。陳思玎校長有說這是超越學科範圍,我想超越也是融合的。因為這和其他課程是融合的,所以我希望這個領域的老師向其他領域學習。

    主席提到願景、前瞻,我覺得這和務本不衝突,如果本沒有務好,談不上前瞻。生活課程只要把本做好,自然就會前瞻。

    我們一直強調創新,是否不要強調得太過?像政府一直在談文創,候導講說「都是騙人的」,當然有點過度,但也有些道理。

    我們當然要創新,但也要把課程該達到的達到。這麼小的小孩,如果能讓他樂於學習、認識自我、跟別人有良好互動,我覺得就已經非常好了。

    第三點,我覺得這裡面的精神,如果未來的話,可以延伸到三、四年級。現在時數已經定了,但是未來也許可以一、二年級四小時,三、四年級兩小時?

    我想的是,小二是否能完全奠定這個能力?十年一晃就過去了,提供下次修訂參考。

    最後我舉個例子,它裡面重點有七個面相,可以看得出來跟我個人的觀點滿接近的:當一個人有一些感覺的能力時,就是要認識自我。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教育沒有教人認識自己,我自己是到三十歲才認識到可能我不應該在大學教書...

    我們對自己、對事、對物、對自然、社會(包含在事物裡)的探索和理解,相關的素養和能力,課綱似乎是以觀察的能力為主,我覺得這很重要,過去我們也不太鼓勵孩子去觀察。

    探索、反思、判斷、實踐,最後有一種美感,這是一種過程,也是對理性的培育,化為行為,讓孩子知道學習是快樂的,終身才能學習。不然現在新生、年輕人都不太讀書了。

    所以邏輯表現上,如果是沿著這個想法,在陳述上是否可以調整,使這個思路更清楚?

  • 順著這個想法,我想說順序有一點點混亂。

    第一點「悅納自己」,在生活的第二頁,建議順序:看到自己、看到別人、與人合作、探究事理、樂於學習、合宜的表現態度、表達想法、創新實踐、感知與欣賞事物之美。

    老師和學生的圖像,跟關鍵的生活能力與「生活課程是什麼...」的屬性,我不知道是否說接下來一二三四都是。但教師這邊的標點用法又不同,後來才發現「是...」要連讀,跳句讀太長了,簡直是要命。不過格式很容易調整。

    重點是老師要以學童學習為主規劃課程,要動手做,這是所有領域的源頭,建議改成規劃「體驗與實做為主的課程」。

    我常說「等待是老師第一個重要的能力」,這很好,台灣的老師就是不能等,造成很多困難。

    「維持其好奇與探索的喜悅」建議改成「活力」,看會不會好一點,一個是學習動力,一個是學習結果。

    第五點「感受成功的經驗」,我覺得經驗不是用來感受的,後面可以改成「喜悅」,或是前面改成「發展」,老師才知道要做什麼。

    第六、第七建議合併,「快樂、正能量」有一點麻煩,尺度太高了。

    生活課程目標不太看得出來是統整性的目標。

    第一點「事理變化」有點像自然領域的,第二點也差距不大。是否可以把特質標明出來為「透過肢體」等?當然這不是那麼必要。

    第二點是否整併?「嘗試並發現解決問題」,可以整併到第一項,用「並」字連起來。

    第三點「覺察生活中的文化」,看起來是要講藝文,請把特性表彰一下成「豐富的文化、藝術、自然現象」,重點是「發展多元的學習興趣」,而不是十二年級才做得到的「建構學習方法」。

    接下來建議改成「建立生活中的規範,並體會其意義,且能用合適的語彙,與人或團隊互動」。

    第五點如果要應用的話,是「省思生活中的人事物現象,並能體會生活之美」。

    學習內容的表達方式,我們不低估老師也不高估,我覺得現在這樣寫,教材、出版商也要問神才能處理。我舉例可以寫的,像附錄第二頁,倒數第四欄,「透過實地探索,瞭解生活環境、商家環境位置」,這就是很好的學習內容,後面發展「關懷自然生命的實際行動」目標較高,但也是很好的內容。「發現文化、認識藝術」這欄沒有動件,可以加上「透過參訪或對話」,例如文史工作者等,這樣出版商和老師才知道怎麼做。

    音樂、藝術老師建議,目前小孩都去補習,如果可以改成「探索生活中的聲音與節奏,進而發展自己或團隊的即興作品」,這就是一個統整性的活動了。

    老師自己發展兒童禮、少年禮,我覺得這就很好。不用太細,但要統整,謝謝。

  • 具體建議,列出的關鍵生活能力當然很理想,但務實的考量這是小學一、二年級在學的,所以延伸出來的表現指標,一定要嚴謹去檢視,是否適合這個年齡的身心條件、發展,以及心靈特質,一定要嚴謹的檢視和對應。

    像「欣賞自己的優點、喜歡自己」我覺得這不是小學一、二年級的重點,可能超過他們的範圍。「生長的歷程,體會其意義」也是這樣。「對訊息做適切的處理」能做得到嗎?這是我想提出的疑問。

    「提昇經營生活的能力」,一、二年級有那麼重要嗎?我想要去檢視,這是他們學習表現裡做得到的事嗎?

  • 兩個小問題。一是七個關鍵生活能力,根據來源是什麼?我猜想可能是根據課程目標來的。

    是不是目標應該寫在前面,先說清楚?

    內部是否有邏輯的一致性?如果有的話,論述也宜清楚,謝謝。

  • 綜整議題:內在的邏輯、發展性、文字上的調整。

    生活領域「教師圖像」的定位,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應該這樣嗎?

  • 感謝各位委員這次表示的意見,上次沒有什麼意見可能是因為排在最後一個...

    各位委員有許多的用心、期待、願望給我們。

    生活領域是很年輕,和其他領域比就像是一個嬰兒。

    不要綑綁在知識裡,老師很會教知識,但讓老師和學生相處,很困難。

    剛才歐老師的提醒,課綱看起來包羅萬象,但仍然只是一個起點。

    教學的模組、方案設計、規劃轉換實踐、網路平台的支援和支持、論理和實務的對話。

    我們把師資的部份,拿到教育部獨立經費支持的計劃,和課綱配合。

    文字上的指教,都虛心接受,論理上的調整,有潤飾會更具體。

    兒童圖像。如果沒有老師有個開放、等待、自己就樂於學習的心,如果要實踐要回來老而引至自身,這是一面鏡子,讓老師看到之後知道往哪裡走。

    生活課程是一個開始,不是說其他的領域不重要,但它是老師開始的地方。

    我代表小組謝謝大家的指導。

  • 可以跟得上 8/15 交稿、8/18 上網嗎?有把握嗎?委員是否可以放行?

  • 我是很不喜歡再開一次會,但全新創意的東西,輕易放行是不重視它。

    我希望至少有幾位委員參與他們的大會,把用字遣詞不周延的地方再調整。

  • 一個是不放行,另一可能,是歐老師原本就會參與生活領域,以及召集人黃老師。

    我的提案是賦予黃召集人請課發會委員審閱之後,再放行?

  • 建議確認關鍵點。生活領域向上銜接時,是否要關照到低年級沒有出現的領域?

    第二點,學習內容是否應該明確表達?

  • 目前九年一貫的生活課程,內容也是放在附錄裡,可以參考的素材。

    吳碧純吳教授的堅持,對內容擺到正文,就有教材書審查的問題,有「哪些非教不可」,像音樂音符、自然探索活動,在現場非常的見仁見智。

    我們才會覺得,這個主題的素材組成交給教師判斷。

    如果我們把其他學科的關鍵內容放進來,其他領域也會來核對是否有做到。

    這個兩難,包含要留多少空間給教學現場,這也可以說是吳教授的一個底線。

  • 我同意依照他們的方式,在學習內容對選取原則講得更清楚,以及「不可以分科」等消極表列,讓出版社和教師自編教材時,有原則性的配套措施可以參照。

  • 附議「不要有規定內容」,但應增加「內容選擇原則」,再把不應該做的(如 1+1+1+1)放到附錄裡。

  • 這是一個矛盾,要做判斷:既要開放現場的自由,又要有要求。

  • 擺在附錄可以接受,但三年級教的東西在一、二年級是沒有的。

    生活是一個大框框,等自然、社會在三年級開始教,生活課程裡是否要先教到?

    如果該教沒有教到,自然、社會就要把學生當做零。

    這十幾年來的改革都是說能力重要、內容很壞,像九年一貫的想法。這次有放進來但有保持彈性。

    希望跟各學科繼續溝通協調。

  • 這就是小組為難的地方。

  • 我們的委員當中,自然、社會、藝術的人都有。我上星期才和自然科的許院長討論...

  • 也有委員問,如果教科書還可以用舊的方式編,是否你們的理想就無法達成?

    我覺得現在是不要放行,需要跨群組繼續討論,慢點來,不要著急。

    我們都很欣賞它,但希望教科書和教師都能明確知道要做什麼。

  • (委員均無異議。)

    (時間是 11:30,鄭委員就藝術領域報告共識。)

  • 召集人在國外,作為副召集人說明。

    同意文字修訂和研修說明。

    在跨類型高中的橫向統整,以及跨領域的委員有些是一致的,會帶回去討論。

    以下是個人思考。到底起點在哪裡?總綱是從第二學習階段來必修,但我們都知道從生活課程就開始了,所以我們列在附錄二,但委員希望刪除。

    我們期待生活課程有色彩探索、奠基美感經驗,但很多委員還是不放心,因為低年級很多是失去了歌聲的校園,佈置也失去了色彩,老師可能買個材料包就這樣做了。

    我們在附錄二提供教學者、教材編輯者的參考。但如果委員們還是希望刪除,會把意見帶回去。

    但我還是想說,在低年級就要培養美感,無論是歌聲、色彩、造型,都要透過教材、師資培育的強化來達成。

    既然起點設定在第一學習階段,剛才文虎委員也提到,不用學會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等樂理,但要能欣賞音樂。

    藝術源於生活,我們強調的是根基,回應何寄澎委員,我們跟文化部的討論,包括書法藝術、台灣在地藝術,全部納入領綱,不要都是西方的名詞,可以把傳統放進來。

    此外還要面向未來,所以在高中的加深、加廣選修,就加上多媒體音樂、新媒體藝術、設計、表演創作。

    第三項議題,總綱所允許六學分的加深加廣,但在研修過程當中,我們在第三群組討論裡,有課發委員贊成四學科各2-4學分,共六學分的概念,希望獲得委員贊同。

    星號在藝術領域裡,是「一定要教」的意思,就是基本的二學分。

  • 附錄二,在第一學習階段,是達成共識了?那就放到生活領域?

    可是在生活領綱裡沒有看到?這是什麼意思?

  • 生活領域有邀我們的召集人一起開會,我們也很欣賞超越學科的統整概念。

    我們想的是讓孩子對藝術體驗、美感的基礎,在生活領域裡展現。這是我們的期待。

  • 生活領域尚未回應,是否應移出來?這看起來還沒有共識。

  • 星號在這裡是必修,但第一群組的星號是選修。

  • 那我們換一個符號,這個好處理。

  • 音樂在校園的喜悅,洪主任提了很多,但在藝術領域的課程目標都沒有喜悅和高興。

    藝術的要點念起來都非常硬梆梆的,簡直跟革命一樣偉大。

    可不可以在實踐裡,加上「培養、體驗藝術學習的喜悅」,再「促進美善生活」。

    因為要喜歡才會主動參與,不主動就不會有好結果。

    以技職 p298、p299 為例,在實踐裡也可以加上「體驗音樂學習的喜悅」,以及 M-V-3 也可以加上「喜悅、快樂」這些字樣。

    我提過兩次,各位看到 p9、p10、p12,尤其是 p13 視覺傳播的配搭,所謂的「一比一搭配」,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搭配,萬無一失。平面媒材的學習,就可以完全達到?看起來媒材就是媒材,不涉及技術、不涉及情意。這個說服力是弱的。

    說「主要對應」可以,但「唯一」比較不好。是否可以把分隔線拉掉?這樣在教媒材時,就可以把技術、情意等帶進來。

    A-5-2 傳統藝術上,只理解多元文化,藝術和技術都不見了,這是比較狹隘的。不曉得群組是否有討論?

  • 群組在 p13 鑑賞是學習構面,我們把線拿掉,就可以使用許多學習內容,來達到這個目標。在核心群組會繼續討論,但我覺得是很好的方向。

  • 隔壁面的線拿掉了,但在版面上還是一對一,所以拿掉時要小心。

  • 快樂、喜悅的用辭?

  • 這個可以改。

  • 藝術送交生活領域?

  • 藝術送交生活領域,這在 p46 達成共識的第 13 項,藝術領域的附錄二拿掉。

    如果可以都融入生活課程,就不會像以前教科書,直接拿藝術的附錄去編書。

  • 群組委員擔心的都是師資的問題。

    剛才裁示生活要研修,在研修時可以再融合。

  • 所以 8/18 出去時,藝術的附錄二確定要拿掉?

  • 按照我們定的分工體例,藝術本來就不能把手伸進第一學習階段。

    這樣做也會撕裂生活領域,如果自然、藝術、社會婆婆那麼多,生活領域就不用混了。

  • 那就拿掉附錄二。

  • 藝術領域 p11 表七,從第一到第五階段安排,但事實上是第二階段才開始,所以第一階段應移除。

    從表的內容來看,二到五階段的關鍵內涵幾乎都完全一樣,教學上是否合理?根據學生的年齡,是否具備的基礎也可以做循序的安排?

    比如以音樂、美術來說,第二階段的創作、展現是否可以挪後,以欣賞、探索為主?

    有一個適度的區隔,是否比較符合學習實況?

  • 延續剛才的意見,紫色 p11 的表七,第一階段確實不宜出現。

    二到五的內容應該區隔,不然從國小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感覺都不變。

    p12 會覺得空白太多,是否可以用其他格式呈現?例如用橫線取代。

  • 同意拿掉。表七會用文字敘寫。

    作為領域,要把三、四個科目放在一起實在不容易。

    表現、欣賞、實踐構面,對於學科(如音樂),它的內涵不因年齡而有差別。

    所以年齡的區分放在學習表現,不同階段的層次感和內容也不同。

    這樣的好處,是讓教師可以在教音樂時,無論年段有相同的內涵,可以促進跨年段教師的討論。

  • 所以重複的地方,其實是他們核心的地方。

  • 藝術不會有太大、泛政治化的問題,但有情緒的問題。

    p13 舉例視覺藝術,E-V-4 有一個「族群藝術」。A-4-3 「原住民族藝術」,客家不見了。

    如果客家是台灣本土,原住民族藝術為什麼不是?

    這就像叫兒子出來,女兒就不見了。

    要加的話,客家、新住民都要出現。

  • 我很贊同。文化部、原民會都給我們很多指教,他們認為有必要性。

    我們可能就是改成「在地藝術」,原住民族移到實施要點當中。

    文化部很強調傳統藝術。

  • p12 學習內容,音樂欣賞 A-4-1 台灣傳統歌謠,一直到世界音樂,就只有台灣和世界?

    「大阪城的姑娘」屬於哪一類?

  • 「經典歌曲」。

  • 這是小細節,通常也都沒事... 以下不記錄。

    (不記錄)

  • 請副召列入考慮。

    調整之後,應該可以如期上網。

  • (委員均同意。)

    (綜合活動領域,報告共識。)

  • 請張景媛教授報告。

  • 代替方德隆院長報告。

    根據委員意見,幾乎都已經調整了。文字、格式都有修改。

    在 p51 一直出現技高,我們做的是普高,技高是另一組,周校長有來開會看我們的資料,有拿去做調整,但他們的版本我們還沒有看過,會再開會調整普高和技高的意見。

    在師資部份,九年一貫時,我們有做 36 小時關鍵能力培訓。

    到目前為止,老師會帶活動、引導思考,已經花了十年的時間,是很費力的工作。

    在綜合、活動部程,在九二課綱的時候,很明確說明是要做生活中的「萬事萬物」,讓現場的老師快崩潰了,所以在九七課綱調整,拿掉這個字眼。

    據我所知,綜合這兩個字,意思是要運用各領域的技能,設計活動,讓學生體驗、省思,高中加上思辨、創新,要用多元的教學和評量方式。

    我會帶回去跟方院長,在說明上寫得更清楚。

    國中小在九七微調其實是大調,做了很大的修補,給出了一個完整的「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架構。

    至於高中分科,我也是生涯規劃、生命科學和家政的委員。

    綜合活動在必修是分科,在選修是跨科、跨領域,所以可以三者取二組合,互相設計課程。

    生命教育有些名詞,可能還要跟孫教授討論。「智慧人生的追尋」、「生活創新」等字樣要再溝通。

    融入是很容易的,但四大議題的名稱還是要放進去,因此先不做調整。

    生涯規劃在職業上,適應社會變遷,彈性因應的成份都有加進去了。

    「哲學、人學」的圖像,和考古人類學可能不同,而是在說如何活出應有的生命。

  • 技職司代表回應。

    技術型高中的問題,想詢問是否有把意見送交技高研修團隊?沒有看到技高團隊回應。

  • 這是第一次送進來,所以還沒有送出。

  • 第二個,共識第三點,跨學制協調一定要做,但請主席裁示是由誰做這個工作。

  • 這還是要回到第三群組。請黃政傑委員全權負責。

    用字、用詞請參考生命教育,如果意思相同而用詞不同,請調整。

  • 技高 p330、p331 有多一個科目「法律與生活」,是普高沒有的。

    公法、私法、勞動關係與生活,這個在社會領域國中公民有了,高中公民也有了。

    技高代表來開會時,說他們也知道這個問題,所以要如何處理?

    如果群組會議要召集協商,請優先處理這個重疊問題。

  • 我建議在程序上,因為技職這一塊國教院沒有操作過,所以都會出現不連貫、對不準的狀況。

    針對如何對準這件事,像普高有回應技高未回應,或是通知不及等等...

  • 資料是有寄的。

  • 6/29 時,技高還沒有進來,所以無法說明,技高有收到也有進來開會。

    回到群組會議,如果可以建立整合機制,扮演這樣的角色,是比較好的。

  • 兩點呼應。在第一群組的語文裡也有一樣的情況,但我們都有邀請技高、綜高來開會,也很謝謝課發中心的協助。

    在開會的過程當中,技職司有開兩次組內的會議,我們會爭取如果有爭議點的話,可以讓他們多開幾次會,這其實是好事。至於普高...

  • 普高之前未規範是因為... 以下不記錄。

    (不記錄)

  • 綜合活動涵括了輔導、生命規劃等,主要是培養探索、創新的素養,但這個在其他領域也有,所以說服力比較不足。

    課程目標,在第一跟第三點沒有對應到,是否可以增進前後呼應?

    草案第五頁的主題軸及十二個主題項目,A 「自我探索與成長...」後面有兩句,「促進個人與家庭健全發展,追求幸福人生」,和接下來的主題軸「自我到外界、團體溝通」似乎較有連貫。

    情緒管理和壓力調適內涵,是否可以放在能力裡檢視?這是青少年的重要議題。

    在 p27 學習評量,剛才有特別說多元評量,其實也可以透過檔案、表現評量,是否也可以納入參考。

    在師資安排裡,對增能和培育一直持續在做,但比照其他領域,可以一起拿掉。

  • 跨學制的配合機制,下午要審查其他學制,現場也有技高、綜高代表,是否請他們現場說明?

    第二部份,在綜合課程的第十二頁紫色部份,因為國小、國中到高中是不同的設計,在高中已經分別設科,是否可以加個段落說明?

    生命教育跟生涯規劃又不太一樣,p14 和 p16 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對應原本的主題軸,但生命教育只有社科的架構。在呈現 A、B 版的時候,也應有文字說明其差異。

    對應 p12 社科的文字說明,前面研修說明的 p11 也可以說明高中的分科設計。

  • 這一天半是對一般科目,召集人都有邀請,下午就專門是術科群組。

    技職的代表在昨天、今天上午都有邀請。

  • 普高 p12-14 頁,生命教育科目,只有一個學分,學習內容有 52 項,在 20 堂課裡,每一個內容都很大,如「宗教的起源、核心」,「宗教對苦難和死亡的看法」,上得完嗎?是否再斟酌?

    p15 只有生涯規劃 B 版 23 項還好。家政科兩學分也還好。

    舉例在紫色這本國中的 p10「合理的性別互動」,對應綠色本技高 p329,到了高中倒數第四行「互動與交往」。國中要「合理的」,高中是「有交往」就好?

    重疊的情況不止這裡,高中的家政內容,在國中也有,但我們無法區別差異。

    以前分別訂就罷了,現在是一貫的,縱向銜接內容是否合宜?請再檢視一遍,無法一一列舉。

  • 生命教育最後一次開會就有提到要減量,之前已經減過一次。

    生涯規劃、家政原本就各有架構,A 表是搭配總綱和綜合活動的架構。B 表則是各科自己的內涵。我們說明不清楚會再改善。

    像性別部份,一直都是綜合活動的重點。情緒教育沒有突顯出來,我們會放回去。

    縱向整合不是不做,而是要等委員的意見回來,才能繼續開會。

  • 我們是希望有效率的開會。

  • 希望縱向在國、高中的字眼都貫得更好。

  • 這次的重點是十二年一貫,不像之前是九年加上高中高職,如果這次沒有接好,任務就算是失敗了,因為這是核心的事情。

    這次因為每個領域各自處理橫向整合,這是困難的事,這也是時程的問題。

    有些委員說「看都看不完」,看到眼睛都花掉了,但下次來錯別字還是會有啊。

    所以原本的時間表已經不能完全達成了。而未來微調程序也要更謹慎。

    107 年實施,中間要有許多準備。

    綜合活動很認真,有許多創意,我都看到了。第三群組開會最難改的,就是「綜合活動」不是拼盤,在國小、國中,即使是高中的學科導向,也要有「綜合」和「活動」的精神,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處理。

  • 跨學制是第三群組統整。

    國中往普、綜、技高的縱向銜接是否也給同一個群組來檢視?

    待討論議題一,七科選兩科能否有開課彈性?總綱已經敘明,並非代表學校不能開設第三、第四科作為選修,所以這個問題是否算是一個問題?

  • 這是技高提的建議,綜合七選二,或是藝術四選二,學校的意思是「誰選」?

    我們說是學校選,所以用師資決定,其實沒有學生選的空間。

    其實有些大學也這樣,所以變成沒辦法照顧到學生的志趣。

    像有些技高,較不重視藝術課程,這裡的關鍵是主管機關是否有編列足夠的經費。

    周校長那天開會是說,他想要把七科都開出來給學生選,但是七科的開班經費,是否能在配套措施裡處理?我們也要找一找相關的說明去講。

  • 這需要配套措施,所以仍然是協作平台的議題,我們才能追蹤。

    綜合活動科是否可以放行?

  • 如果委員的意見,這次可以修得好,那建議可以放行。

  • 8/7 有會議。主要是要跟技高要有機會對話。

  • 8/15 是否能把剛才提到適度減量的目標完成?可以的話就放行了。

  • (委員均同意。)

  • 社會科,請葉雅卿確認議程。

  • (宣讀共識,見資料 p267,社會科尚未提出領綱。)

  • 召集人朱校長人在國外,我是副召集人,同時是公民與社會的召集人。

    社會領域晚了幾個月才起步,達到共識也比較困難,四個領域也不一樣。

    國小社會比較順利。歷史、公民與社會各組有開會,也辦了兩次諮詢會議。

    但有些組連草案都還沒有出現。我們會深刻反省、努力檢討。

    我們盡可能在比較周延時,再請國教院審視,之後再上網、再公聽。

  • 這和昨天數學跟不上的情況有點像。

  • 時間的底限?

  • 明年二月要公佈的話,十二月要送課審會,這是假設陸續都通過的情況。

  • 在研究院立場,我們會請他們提前完成,也請課發委員瞭解他們的情況。

    最後一案,健體。

  • (宣讀健體 p57。)

  • 高校長不能來,由我和陳院長報告。

    有關 p57 第十項,如果要進一步統整,像藝術領域用「構面」或綜合用「主題軸」,我們的領綱模版沒有更上一層的概念。

    學習內容為健康教育十項、體育七項,因為社會關心的議題,本院收到 30 項議題,27 項都和健康教育有關,例如中醫藥、反毒、食安、1922專線等等,所以項目較多。

    如果這些沒有列入,社會團體會有反應。

    我們有初步模擬過。表現和內容如何成為教材內容,我們都有檢視。

  • 委員意見非常明確,我們會做修訂。

    九個共同意見,我是體育的副召,這三個意見我們會帶回去檢討。

  • 食安在生活也會講?

  • 家政會講到。

  • 我們在生活領域是用活動,例如帶學生去超市進行校外教學。

  • 食安牽涉複雜,重點是要列出議題面向,包括食物生產、土地污染,和自然、社會都有關係。

    這是台灣目前很重要、關係密切的議題,所以不要大家都搶容易的教,卻教得都差不多。

  • 所以如果有聯席會議,請分配一下輕重緩急。

  • 高中階段兩學分「健康與護理」、兩學分「體育」。

    普通高中和技術、綜合高中,它的素養是一致的,所以重點會不同嗎?

    這是非考科,不會像數學有群科搭配的問題。

    在實施要點分兩部份(必、選修),可以併入單一要點。

    作為一個領域,健康和體育之間有十六個類別,但如果只是拼合起來,是不是失去了統整的作用?

  • 學習重點,像職業傷害,普高和技高都會碰到,是可以統整的。

    必修、選修會依照模版的要求來調整。

    領綱草案裡有說明運動欣賞、正向態度等等,都有明確定義,如果需要整合,會再帶回去研議。

  • 至少在「基本理念」要有一段,可以看到健康體育為什麼是一個領域。

    寫好那段話之後,再檢視是否有重疊可以刪除的項目。

  • 還是要強調,我們自己對內、對外的說法就是「一貫」,不是割裂的。

    高中的健體和技高的健體,可以看到寫法不同,一個是少林,一個是峨眉派。

    我們這個機制有一個瑕疵,我之前跟教育部長就講過... 當然他現在可能會比較認真聽。

    國教院有整合普高、技高的功能,技職司只是我們委託它協調。

    所以我看不出來,為什麼健體要有兩個版本?同樣是十八歲的孩子,而且這是綱要,是說不通的。

    其他領域也是,好比說生命教育,為什麼有那麼大的不同?一定要有專人來審視。

  • 各群組都有這個問題,但是第三群組現在剛好談到,上次也有談到。

    這次改革還改得不夠大,像我們看到先進國家的課綱,以高中來講,一般科目都會是一致的,再分出去學術導向、文科理科用選課來處理,職業導向再往不同的選課去選。

    這是學制的問題。學校要處理普通科、綜合科、職業科三個課綱,再加上特教的。

    很多科目要開的課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從能夠改的方向來看,看再能做怎樣的統整。

    第三群組開會只有三個小時,解決不了這麼大的問題。假如要處理健體這一塊,可能事前要做協調的工作。

    綜高有些課要適用技職的,第一年是統整,第二年才分學程出去。

    有的學生是學術導向,有的專業導向。後者接到技職沒有問題,但學術導向可能會有問題。

    上次開始時,有特別提到這樣的問題。協調的工作我義不容辭,但一定要有前置的作業。

  • 國語文就已經發現這個問題,我想我們沒有忽略掉這個問題,只是要如何更嚴謹。

    今天社會組普、綜、技高沒有整合,也不敢提出來。

    如果拿這個標準,健體要送出去,也是有危險的。在領域裡就要處理好。

    這裡有好多校長,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 原本分開是為了學分數不同和考科的銜接。

    數學科的經驗,召集人會跨學制參與討論;自然科是同一位召集人,所以很清楚要如何銜接,這些經驗可以提供各科參考。

    不同學制,如果學分相同,建議朝向一致再補強,讓它銜接得更好。

  • 健體是否可以只有一份領綱?綜合的時數呢?

  • 生涯規劃的學分數不同(普高一學分,綜高兩學分)。生命教育普高只有一學分...

  • 法律與生活和環境科學概論是普高沒有的科目,且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的學分數與普高也不同。

  • 院長講的方向是不錯,但要請各領域自行判斷。

    主要是學術素養,以及就業導向不同,所以一般科目的國文、英文要比較務實。

    有的反而是技職比較強,可能也許體育是技職的強項?

    所以份量不同是很可能的,社會領域的要求就不一樣。

    如果把學制都搞成一樣的話,是會出問題的。

  • 健體學分數是相同的,只是在說明時幾個字不同,內容完全一樣。

  • 健體是很棒的領域,召集人今天剛好不在,真的可以嘗試三種不同的高中形式共用領綱。

    具體有四個修正建議。p6-8 綱要表格應加畫橫線。

    p28 的標碼系統,健康和體育不同,應統一編碼以增進整體性。

    競合性運動的「網/牆性」是否為專有名詞?

  • 技高 p407 體育,請對照普高健康知識的學習內容 p43 來看。

    翻過來,p44 體育的敘寫方式就很不同,請對照技高 p410-p413 的學習內容。

  • 一個是學習表現,一個是學習內容...

  • 後面的條碼一樣,敘寫方式不一樣。

  • 只是呈現方式不同,內容是一樣的。

  • 主席剛請健體領域整理。請大家看 p9,統整表現的表述,和「技能」相關有九個詞,p10 有「健康技能」,到 p11 的健康「技能」、體育「技能」的意思又不同,能否統整?

    p10 第四項的「正向態度」,到 p11 又切開了,讓人覺得涇渭分明。

    這裡如果統整,後面也要跟著調整,請健體領域評估看能否來得及。

  • 潘委員提到,「認識健康、生活技能」、「演練基本健康技能」、「認識動作技能概念」,重覆數次,是否指一樣的東西?這是不利於理解的。

  • 標號會調整到一致。

    健康的技能和體育的技能未必一樣,我們可以在不同之處換不同的字眼。

  • 以下細節調整建議,不用記錄。

    (不記錄)

  • 技能部份如果要調整,可能會影響到評量。

  • 我們這次就是說素養導向,並不是直接連到評量。

    各領綱核心素養的評量要如何做,請研究員們費心。

    健體放行嗎?

  • 放行。以下不記錄...

    (不記錄)

  • (委員均同意。)

  • 健體在技高、綜高的表格呈現方式不同,後續如何處理融入?

  • 技高的格式和普高,原本就設定成可以不同,因為技高可以包含設備基準等。

    議題融入部分,是因為當時院方跟我們說可以自行處理...

  • 這部份請潘老師幫忙,我們在會後協商。

    社會、生活沒有送出去,其他都會如期送出。

    以後網路上的意見也希望大家參考,協助修改。

    開會時間不夠是確實的,但大家都很努力,唐委員一次讀了九百頁的意見。

  • 建議找一個人朗讀一遍,進行錯字、錯詞的校正工作。

  • 排版、標題一致,我們國教院領綱工作團隊會來做。

    但是領域裡的用詞是否重複或不當,屬於實質內容,還是要領綱小組進行。

  • 雖然這是個草案,但公聽會很多老師會來,老師最會找錯字了...

    如林委員所說,朗讀出來,也許比較可以知道順不順。

  • (1:47pm 第六次會議結束。)

  • 下午只有一個議案,就是技術型高中的類群課程,會分五個類型,請孫校長報告。

  • (孫校長宣讀前五群組共識,p62-p63。)

  • 基礎目標有一點太簡略了。我想請十五群的召集人田老師主持說明。

  • 抱歉遲到,因為今天四技、二專放榜,我們在檢討後續人數的事宜。

    在上次會議中,已有提到這個情況,也依課發會的意見,隔一天就著手進行修改。

    大部份意見都是各群科目表達的相關問題,對結構不會有太大的衝擊,只是用詞、用字的改變,所以在 7/27 那天,各群的召集人都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有些地方倒是關係重大,像分組、不分組,牽涉到師資。如果班級上課要求分組,會增加教師員額。

    其他情況會再次修改,不使用「分組」的詞彙。

    綱要名稱的改變,不是我們可以解決的。

  • 因為高級中等學校法已經分類,所以建議依此分類定調。

  • 技職司補充。當天不只有課發會委員、主持人李校長也找了專家學者,一起進行審查,並請研修團隊回應。

    文字、語句調整,都依委員建議修正。

    「技術型高中」的名稱和分組狀況不一致,列為待討論議題。

    目前在同一間學校,會有三種高中課程並行的情形,如「高中附設職業類科」的現況。

    如果用這個標題,是否可以涵蓋?這是界定的問題。

  • (現場共識為不調整。)

  • 前面三大段,基本理念、教育目標、類群科歸屬,每本都一樣,是否需要?

    基本理念是否應用該群特有的基本理念?

  • 技術型課程綱要和其他不同之處,就是各群科都獨立成冊。

    所以每冊必須重複共同呈現。比方機械群的,就不會去參照別的課綱。

  • 我們的上位是總綱,所以基本理念都講共通的部份,在群科歸屬的下半部,進入群、科的後半段,就開始分流了。接著各群的表達方式就不一樣了。

    所以是沿續總綱,一脈相承下來的,所以如果刪掉... 看的時候總綱不一定在手中,是為了避免與總綱產生斷裂。

  • 所以基本理念是共通的。類群有理念嗎?

  • 沒有,只有第四點的共同目標。

  • 目錄頁大小寫混合使用。

    十五類群是否需要編號?

  • 我有參加第四群組。也想請教方委員和唐委員的意見。

    專業的科目雖然有參考核心素養,但在台灣產業的變更中,我們想培養的不是要操作特定機械、舖床的人,而是對美感素養是有感受的,所以才能在產業昇級時,價值有所提昇,像德國的工程人員晚上一樣會去音樂廳。

    互動、溝通的素養,現在可能不只是做動作,而是要有 π 型溝通的能力,才有辦法把工作做好。

    然而在綱要當中,在課綱裡比較沒有辦法改動。

    技術性高中的學習,有哪些是重要的?

  • 我想確實在未來發展時,一方面會到工廠、公司裡,也會做跨領域的合作。

    這兩年我和翻轉教育、學思達都有許多合作,現在因為教學方法的改變,團隊合作就變得很重要。

    跟人之間的互動可以寫進來,也可以把自學思考表達的方式寫進來。

    我想這樣對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有所幫助。

  • 其實我工作二十年,現在已經退休了,和公部門、私部門都只是合作關係。

    建議可強調第三部門、自發部門的比重,讓學生覺得自己的專長可以幫助到社會。

    舉例來說,像在去年三月十八日之後,很多學生為了公益活動而自發學習相關技能,組讀書會、舉辦學習活動,展現了強烈的學習意願。

    台灣的特色是公益精神很強,如果可以強調各類群專業如何助人、如何落實到社會關懷,我覺得才會有終身學習的動力。

  • 上次有提出跨領域學習,目前看到的版本似乎還沒有調整。

    在實施要點上,可以列出互助合作、批判思考等。雖然在基本理念可能比較難著墨,但在目前的架構底下,要呼應全人教育的想法,是否可以有空間填補?

  • 感謝各位委員的建議。無論是核心素養、工藝之美、關鍵能力(包含溝通、創意、問題解決,如澳洲有七、八項之多),我們是沒有特別強調。

    這些總綱有談到,如果全部都談過,這邊再談一次,可能篇幅就會很多了。

    融入人文、藝術之美,如果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在基本理念再談一次。

    學習的方式,不只是技術型高中,在普通、綜合高中也會有相同的問題。

    如果技術型高中在今天的教育環境裡,這都很重要,我們就放在基本理念裡。

    我們先前討論時委員一直關心的議題,回應的方式主要是採用專題製作,現在從 2 學分到 6-12 學分,都是採取 3-5 人的小組來教學,讓一般科目、專業科目教學之後,整合進小組裡。

    如果有各位的決議,剛才提到的社會關懷等,我們同意放在理念之中。

  • 十八歲的孩子,希望他們從任何學校畢業,都有欣賞美、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繼續學習的能力。

    像「為了工作而學習」這句話就可以放寬,讓教師知道,要培養讓學生當新的社會情況出現時,能因應環境、繼續學習的能力。

  • 當初總綱定義時,技職專業科目可以有自己撰寫課綱內容的空間嗎?

  • 是,今天下午這個是放鬆的。

  • 當初會要做雙向細目、學習重點,是為了讓彼此扣合。

    一個領域上百個表現當然讓人討厭,但這裡三學分只有三個教學目標,是否稍嫌簡略?

    我們在內容上,以動力機械群(汽車、飛機)為例,有兩樣沒有看到。

    第一,沒有看到電動車、油電混合車,所以教的是汽車的歷史,不是汽車的未來。這兩類都有一成的比例,十年後一定要更高,技術工作者若不會,是給人笑的。

    第二,只有引擎和輪胎,以前不處理車體,現在依然沒有,但那部份是比較好賺錢的。如果有周全性,他入行時才有路可以走,而不是除了引擎都不敢碰。

    實務有脫節處舉例,例如汽車修護教冷氣組件維修,但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電路壞掉。

    現在的車真的不容易壞組件,所以如果不列冷氣線路查修,是否有疏漏?

    此外在教底盤維修時,未提及懸吊系統校正。

    總之,請確認這個行業的未來性,不要讓孩子覺得技職畢業還要入行從頭學習,就可惜了。

    實施的學分分配不太平均,是否可以不要依舊制?讓現場教師判斷?

    素養是否能進去?一定可以。安全修護、駕駛、合宜的工作態度,這些都可以落實到課程,不只是在理念裡陳述。

  • 回應林委員,我看了一下電機電子類群,覺得前瞻性是不夠的。

    機器人在生活和工廠裡愈來愈多,高職生要能和機器人合作,以及 3D 列印(Maker Movement)等,現在都已經出現了。

    我在台東跟高工合作時,發現機器已經老舊到延後兩個世代了,這麼多孩子進入高職體系,可能技能較為落後,對未來是很不利的,希望可以向前看。

    如果十八歲進入職場,不曉得學校是否能幫助他們切換角色,這是生涯規劃要處理的嗎?也請考慮。

    第三點,紙本今天才拿到,時間有點倉促。

  • 前幾天有收到 7/28 版本的電子檔。

  • 我覺得基本理念應該要看到群科的基本理念,而不是只有技術型高中的基本理念。

    群裡面的「科」好像極小化、不呈現了,也就是課綱不處理「科」的教育目標。

    科目和學分,有些科是否就不予規範?對於學校採用的課本(校本),課綱對學校是否有規範?

    既然是以群為核心的教育型態設計,應該開宗明義就要說出來,把科的學分數調少,目的為何,怎樣引導學校做得好,要說得很清楚。

    我們對學校的規範先前卡很緊,後來又很鬆。我在科大服務過,現在這個問題是存在的。

    既然這是群的課程綱要,在群內的科別(電機、土木等),以前是依科訂定,後來演變到現在的類群,裡面就會出現跨群科的情況。雖然目前規定各科只能屬於一群,但我不曉得有沒有切得很清楚。

    學校裡可能有多個群,群裡的科可能也不完整,不是說群裡的每科都會開。

    群內的跨科整合,以及跨群整合,是否要鼓勵學校努力?

    機械群 I 的專業科目,第二個應該是實習科目。

    一個小問題:括號裡的英文要不要在目錄上出現?建議可以不用,可以在科目或內文裡列出。

    「玖、教學科目與學分數表」,標題的「表」應該刪除。

    科目的規劃問題比較大。很多都是同一名稱的 I、II ,學分數也可能不同。這邊建議學校上學期開 I、下學期開 II,但實務上學校是有彈性的,學生數多的話就可以這樣開。

    現在是學年學分制了,在課程規劃應該拆開,把 I、II 分成兩個科目。

    實施要點我翻了一下,有的是一個教學科目(如會計學 I、II、III、IV)各有教學要點。按照道理,這要對焦於實施科目,但看文字上跟總綱差不多。

    建議把要點對焦於科目,修一下比較合理,而不是每一科都寫同樣的一堆。

    在專業倫理和職業安全的部份,可能要再強化,避免工安受傷、死亡,像剛才講汽車修護,在底盤下修復的風險也很值得重視,希望特別加強。

    倫理也很重要,近幾年化工做了很多東西給我們吃... 化工老師要好好強調一下。

  • 謝謝各位委員。專業的部份我也只能轉達。

    我和林老師認識多年,你談了許多問題,我是鈑金專業,也打造過大客車,我完全贊同。

    等紀錄出來之後,我們轉給動力機械群的人再加補強。

    正如黃校長所說,部定、群組、校本的技能培育規範,到科的這一塊,是否要在群科課綱裡就處理?對於「未來性」的要求,要放到哪一層級,會再討論。

    前瞻性、職業倫理、工安、職安這些都很重要,都會再請各群召集人放進去,依各科實際狀況,如化工等,這沒有問題。

    素養和工作的態度,可以統一加強,這真的很重要。

    在民國四、五十年時,對學習情意、技能、認知都有要求,這部份放在教學目標,我覺得是可以的。

    黃校長所談的,我們群、科之間的關係,確實要在課綱中定義。雖然國教署對校訂課程會審查,但我們也要規範。

    群、科歸屬有很多的討論,最後沿用過去的,因為如果要動,可能三年都搞不出來。

    部定專業學分,在各群內都不同,科裡的老師教學科目也要變動,沒有一個科別願意接受轉群。如果要轉的話,要牽動的科目和師資無法配合。

    因此這個科過去屬於哪個群,今天就還在那個群。考量教師的教學科目和考試科目,我們請了一個小組研究是否能調整,結論是不可行。

    群科歸屬一旦確定,學分數要如何調整,是可以補充的。

    英文字、I、II等等,只要有一致的標準,都可以改過來。

  • 有一個建議。未來技職會成為焦點,但太多本了,可能說不清楚。

    我想說我們可以有前瞻性,是否可以彙整各群、各科的「先進課程」、「發展課程」,以及「素養學習」,整理之後,有可能成為對外說明時,一般人唯一聽得懂的話,這樣比較有交代,謝謝。

  • 群科裡的核心能力都很清楚,像動力機械群的第三頁。如果這是核心能力,那把「基礎」拿掉,會有差別嗎?因為看到「基礎」會聯想到還有「精熟」的面向。

    這關係到尊榮感,不然是否表示到科技大學,才能學到進階的能力?

  • 「精熟」很重要,目標都說「會」、「瞭解」、「認識」,這是不夠的,一定要某些是精熟的。

    只要涉及到實習的,我們都期待學生可以精熟。

  • 總結一下。很多委員第一次看到技術型高中這麼多的科目,是立基在十八歲的孩子,無論從哪類高中出來,都要有一樣的基本能力,這是我們的基本期許。

    這次我們翻開來,要問有哪些是新的,哪些可以走向未來?而不只是沿用過去的節數、方式、內容。

    要跟著時代的改變,科技變化的時候,有些科目也會消失,或是換成別的。

    如果有一些「亮點」讓大家看到新時代來了、有新的東西學校可以教,或是孩子可以自學,我相信是有空間可以改的。

    即使現在的老師做不到,也可以提醒他們,在教學上可以有所不同。

    請田校長帶回去討論。

  • 院長講得很好。技職高中就業的比重到底是多少?職校的課程,是否能培養他們真實在社會工作的能力?這是規劃這次課綱要檢討的。未來要強化的是哪裡?這也關連到林委員剛才講的重點。

    升學導向的情況,現在還是滿厲害的,科大和技術學院在教什麼?職校是否需要連結?畢業到科大和技術學院,要如何接上去教?

    在科大和技術學院,會問「為什麼你們進來,什麼都不會」,如果能多一點互動,在修訂的時候,對照群科的科目表,在綱要裡針對大方向、改革發展的方向去看。

    整個技職體系,從技術型高中到科大、技術學院、專科,要互相關照,這是很重要的。

  • 技職司報告。第四群組會議召開之前,為避免第四群組課發委員不了解技術型高中課綱之研發內容,我們有邀集第四群組課發委員先進行報告說明,讓委員了解研發過程及調整的重點。

    今天大會委員第一次看到,對研發過程可能不瞭解。林委員和黃校長都提到大幅修正,我覺得並不妥適。

    技術型高中課綱調整的部份,以機械群為例,請看第七頁的節數表,專業科目和群共同實習科目是沿用舊課綱進行微調。

    大調的是「技能領域課程」,是科和科之間共通的技能學習領域,技能領域課程主要是為了科與科之間的整合,可以結合機械、模具、機電等共通性之技能,未來就業的方向也更多。

    像汽車科等納入未來性、前瞻性的課程內容,可以給研修團隊考量。

    核心素養、雙向細目表等,專業和實習科目如果要列舉素養,這是非常困難的。普通科的22科目的雙向細目表就很難了,技術型的專業及實習科目共257科目如果都要訂定,是很大的困擾。因此總綱才會明訂核心素養可整合或彈性納入,給我們一個解套。

    因為專科及實習科目在訂定時,原本就不是為了對應核心素養,而是專業技能為主。

  • 這是對素養導向教學的不理解。這不是雙向細目表就完成的。

    「自主學習」,是說即使是汽車引擎,也可以引起他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

    「溝通互動」,是說可以運用專業知識,跟汽車引擎出問題的人溝通,去體貼別人,這是實習和理論都可以做到的。

    「社會參與」,是說社群,尤其專業技術都是要一組人達成,未來跟社會的互動等。

    所以並不是雙向細目,而是情意內涵和態度,是我們的期待。

    剛才我說那麼細,只是在說不要再上過去的課,像冷媒沒有教、冷氣電路沒有教,實務上我有碰到灌錯冷媒的情況。

    可以現在就開始列一個表,承諾會規劃哪些,這樣家長才不會覺得學生進入技職體系,學出來是沒有用的技術。

    總之,並不是要課綱動大手術,是要更強調屬於人的素養。

  • 在教學的現場,教師對教學的態度,講白了是只為了升學。

    我覺得在哪裡講素養都沒有關係,學習目標加上態度也都可以,但我比較 care 的是,如何落實並不容易。

    技職司的長官說了一句話,我要強調的是,課發會有很高的理想。我們重視的是「實務可行」。我們長期參與教學,我自己是鈑金專業,有兩張甲級證照,真正要改變的是可行性的改變。

    高職變成技術型高中,已經學術化了,群裡面沒辦法規範到科,因為科是校訂、群是部定,這才是癥結所在。在教學上,課程如何變成非學不可的東西?

    群加上的「技能領域」才是關鍵所在,這是各科的技術本質面,不是讓檢定扭曲了我們的課程。那個才是真正務實會使用到的。

    黃司長提到技專、科大,我們要去規範他們是不可能的,科大已經完全學術化,也從學術的方式來招生,技能檢定只加 5%,又會扭曲科目教學。

    大部份學生即使升學、技專科大畢業,真正能做什麼?這我們無法改動。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翻轉,需要三十年的時間。

    我們至少能做的是顧好技能領域,讓學生即使進科大,他身上是有技術的。

    素養可以潛移默化,但最後還是教師教學自主的範圍。

    我們能提出的賣點,就是很有決心的把技能領域定出來,也獲得教師的認同。

    當然前瞻、未來性,會帶回去檢視。

    各位在座的先進都知道,每次調整之後,基層教師都會需要適應。

    像原住民語文,為了有前瞻性,基層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調整。

    我作為召集人,也是尊重專業,不是跳到鈑金裡去細修。

  • 我覺得基本理念裡,你剛才講的那些就應該列進去。

    總綱裡有的如果要重複,標題可以改一下再引入。

    希望校對要加強,機械群科第九頁倒數第四行,右邊多了一個「機」字。

    將來要落實到業界實習。雖然很多學校說做不到,但只要有可能,就要盡量做、去打實戰。

    瑞士的鐘錶技師教學,挑選也很嚴格,最後學生必須自己組裝出一支錶。

    在台灣找這樣的店不容易,學生送到業界當然希望它是好的,不然愈教愈糟。

    技職教育的過渡階段是需要的,但將來也一定要向業界結合。

    另外就是科大、技術學院招生是否可以少一些?但少子化的情況下,這也不容易。

  • 技職司業務督導說明。

    部定增加15-30學分的實習科目,這次調整的幅度很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技專學術化的傾向下,第一線教師都支持我們,最主要的精神就是讓高職可以有實務學習。

    現在技術職業教育法要求技術科目及專業科目教師需要有一年的實務經驗,每六年又要去業界再工作半年。

    在此次課綱修訂過程裡,我覺得已經做了很大的調整。

  • 我指的是「科本位」裡的群科內容,因為現場老師一定可以想出五年後不落伍的學科,但如果群科裡沒有文字引導他寫的話,就寫不出來。

    我很多同學是技職體系的教師,現在都退休了,說真的那邊沒有什麼挑戰。

    所以不是要動大結構,而是希望你讓他們提一些發想出來,請各群科之間競合,看會不會好一點。

    要求技職老師的實務經驗,我很期待,這個太重要了,我當年... 以下不記錄。

    (不記錄)

  • (孫校長宣讀次五群組共識,p62-p63。)

  • 外語群 p14 數位科技、p18 數位的大綱,跟粉紅色這本國中、國小資訊科的內容,大抵是重疊的。

    英語的學生,要做數位科技訓練,卻沒有看到技術型高中的特別之處。

    這可能是因為國小、國中資訊當年還沒有課程。

    技術型高中是否需要花這麼多時間重複學資訊科技?

  • 我剛才的發言,適用所有的群科,不再重複。

    導論和概論最多一學期,不能概一年啦。一個學習就可以講完了。這是通案性的建議。

    十五個群的I、II甚至有到IV,舉商業管理群p18為例,他有I-IV,但是I、II共用一張表,並不明確,建議每個科目單獨編列,並通案檢討。

    「規劃分冊之用」的字樣:我們規劃的是課綱,教科書只是配套,我們定的是科目,不要講成「冊數」,這是編教科書的人的事情。

  • 資訊節數不一定要減少,但建議針對該群科的資訊工具介紹。

    例如機器翻譯、眾包、語言習得網站等,而不是概論。

  • 建築用字:橋「樑」應有木字邊。廚房應有「人」字。

    p84 結構會把樑柱牆檔寫在一起,昇降梯應該要提到手扶梯。

    RC結構外,SRC結構也應該提到,因為目前建築已經相當流行了。

  • 呼應丁委員、唐委員的意見,ICT在中小學已經就有,數位原住民本來就會操作這些。

    另外,英文簡報也不需要一學期,簡報、動畫在小學都有教了。

    可以考慮拿掉基礎課程,替換成機器翻譯等日常使用的高階課程。

    如果要回應的話,除非國中畢業生都不會,不然請調整。

  • 外語群之簡報實務在技能課程裡很重要,如果直接刪除我不贊成。

    用英文做簡報,這件事其實並不容易,建議回到研修小組進行討論。

  • 同意。剛才我說的是專業科目裡的「數位科技概論」,不是說實習科目裡的「簡報實務」。

  • 這是兩千多人提供過意見,有業界、大專,參與者的名單可以提供給各位。

    事實上在過程中,我們到了這個階段,是有深思熟慮的結果。

    針對英文簡報部份,與其要刪掉,不如請他們提出說明。

    我自己作為召集人,連機械專業也要拿捏分寸。

  • 請加上「領域職場專業」的描述。

  • 實習科目我同意加上描述,但專業科目裡的「數位科技概論」和外語關係不大。

    這在小學、國中、技術型高中一般科目都有處理。

    不是說不能回顧,而是要有50%以上的單元篇幅,是跟外語相關的數位科技。

    我們不是說要刪掉,而是兩學分這麼重的份量,都拿來做國中小、一般科目的複習,有一點太可惜了。

  • 像葉丙成老師在台大開的presentation課非常熱門,可見簡報是有許多不同層次的。

    但如丁委員所說,要寫清楚這和國中小有什麼不同。

    很多在座委員都說了,課綱沒有與時俱進,我們擔心他們學的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東西。

    機器人、3D列印,以這些為工具、工作,還是要反應到裡面。

  • 3D 列印是很重要的,我們也有 Fab Truck 在各校巡迴跑。

    我上星期有和研修團隊說明,並請各群科要再調整。

    丁委員提醒要和國小、國中連貫,不要重疊,這我完全同意。

  • 未來性是大家的共識,但要寫成文字,真的並不容易。

    大家關心的3D列印、雲端科技,在設計裡是兩個科目(立體造形),而且還有實習。

    如何讓課發委員知道我們有與時俱進,這是團隊要努力的地方。

  • 經濟學之前在實務上設計的很難,請看商業群第二學年,幾乎就是大一的課程,非常的理論化,數學非常的多。

    比方 p27「彈性」,要有很強的數學概念。p28「效用」也需要數學基礎。「恩格爾系數」沒有附原文。「生產理論」的 Douglas 生產函數模型,這裡也引進了。

    數學在技高分 A、B、C 三種,可以 2-2-3-3,如果選 2 學分的學生,來這樣念經濟學是非常辛苦的。

    希望可以不要太理論,引進一些時事、發展。

    實施要點有說可以配合時事資料,不要跟現實脫勾,但理論程度這麼高,是很容易脫勾的。

  • 商管群如果多學些個人金融、體系介紹會有幫助,但這裡學的到是大一的總體經濟學模型。

    如果要和商業、管理結合,具體建議是:要不要多一些個體經濟學的內容?

  • 設計、藝術兩群我有一些統整的想法。我不清楚過去和現在有什麼差別,但特別從這兩個去看,看不太到特殊性。

    我作為原住民,台灣的藝術如何在世界上有區別性?如果可以把台灣本有的文化內容,進入設計、藝術領域,例如藝術的部份...

  • 我們等藝術群再來討論。

  • 這也是通案的事,外語群第七頁左邊那一欄,粗體字部份,(節數)都有括號,如果沒有括號是指學分數,但下三欄都沒有括號,這會看不懂。

    像適用技能領域,多的兩列「(31)」,如果是誤植,請通盤檢討。

    p22 學分數「0/3」,是什麼意思?應該要寫清楚,三學分就寫成 3。

    如果 I 和 II 的綱要不併排,看起來會比較清楚。

    p8 又出現「冊別」,這不用講,教科書才有冊別,課綱只要處理開課順序。

  • 剛才主席考我,商業管理的「程式設計」是否足夠前瞻,我覺得太前瞻了。

    與其這樣學程式設計,反而可以加深 Excel 試算表的操作,如果能學到很好的掌握,是很有幫助的。

  • 應用外語的「英、日語」聽說讀寫,是都要會,還是「或」?也有別的語種,建議表達得更清楚。

    外語群就說外語即可。

  • 設計群報告過了,請蔡委員就設計群發言。

  • 很多設計的東西都有原住民族的特色,但教育裡並沒有做出實際操作內容。

    藝術和造型裡的原住民特色也很重要。

  • 外語群的群科歸屬表只有兩科,就是應用英語、日語科。因為只有兩科,所以只有學習這兩種語言,但外語群教育目標「英語、日語」中間應該修正為「或」字。

    所謂應用英語指的是商用英語,因此數位科技概論這科目,是和商管群共用的。

    國中、小和高中學習內容的統整是必須檢視的,因為之前只有商管和外語之間有同步檢視。

  • 7/28開完會之後,針對幾位課發委員的意見有做過修改。還沒有拿到正式會議紀錄,我們就先行討論了,也在修改當中。

    在課發會,無論7/28或今天8/4,給我們研發的建議,我們很感謝,但也要做一個報告。

    「群科歸屬」我們沒有去動它。有些科可以在A群也可以在B群,大家對範團作了很多建議。這次我們不去touch。

    像今天外語群的問題,我記得99課綱時,技職司有委託楊前部長和李校長主持研究,當時的建議是刪除外語群,但到今天仍然沒有刪除。

    在發展之前,在高職叫「應用外語科」,要哪個語種為主,各校自行決定。我們這次保留之後,就特別分成「應用英語科」和「應用日語科」,於此產生兩種爭論。英語用在商業?還是用在觀光?

    因為觀光的人少,所以就走到商業去了。再往下看內容,它的主體性定義在商業,所以未來到課審會、公聽會,也會把這個背景跟委員們報告,這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有些科目有學分數,看起來又怪怪的、像是湊上去的,今天希望對內容補強,但也希望未來對於群科歸屬重新討論,也讓基層的教師有心理準備。

    說應用外語群看起來怪怪的,確實如此,各位的意見我們都會帶回去。

    黃委員和丁委員從真正的經濟學角度提出建議,我一定帶回去討論,另外這個情況也出現在會計學。

    會計十學分,孫校長感受一定很深刻。會計教師會請立法委員和司長辯論,要我們配合編列。

    課發委員的意見我們一定帶回去轉給他們,讓公聽會、課審會也能接受。

    大學的學科知識在高職教,實務上只有幾所公立高職可以處理,大部份私立的學校都覺得太難了。

    我們最後投票,否決了會計老師的意見,但未來還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 如果只顧及目前教師的就業問題,也可能耽誤到未來小孩的學習。我們可以有所要求。以下不記錄...

    (不記錄)

  • 我剛才已經講太多了,以下也不記錄...

    (不記錄)

  • 已知的部份,務必一定要改好。

    請各位委員回去看電子檔,有類似情況再提醒我們。

  • (孫校長宣讀次五群組共識,p73-p75。)

  • 家政群 p24 危機評估與管理,有顧客「刁難」應變技巧,用詞在倫理學上可能引導負面思想,是否可以與顧客「投訴」合併處理?

  • 家政裡有幼兒、服裝、美髮,這以前是媽媽要做的,現在都是一個專業。

    現在忠孝東路全都是平價舶來品,我一直在問,我們的設計師在哪裡?

    可以針對我們社會、民情、天氣來設計。

    我很希望,未來可以想辦法把「服裝設計」拿出來。

    幼兒那一塊的處理,以及酒精的這一塊,希望各位委員提供意見。

  • 造形和服裝、設計是比較偏設計類群的屬性。

    設計群的專業科目有處理色彩、生活美學等,確實比較接近。

    但如果要調整,可能會有太大的難度。大家集思廣益看看。

    餐旅群p4的實習科目,可能是筆誤,中餐烹調八學分,在觀光技能又有中餐烹調四學分,是否再行確認。

  • 家政群p45教學大綱括號七,內容項目「配合T.P.O.的整體造型」為專有名詞,建議註明為Time/Place/Occasion(時間、地點、場合)。

  • 希望強調本土飲品,如珍珠奶茶。

    另外還有酒精和證照的問題。

  • 酒類在高職實施,各有各的論點,這是兩難的問題。

    林老師剛才說得好,要有國際觀和前瞻性,所以不硬性定義要或不要,建議繼續討論。

    珍珠奶茶我是贊同的。

    我們想請夏校長和委員說明,包含「感動學習」的態度,我覺得可以支持,表達的方式如林老師所說,這不是舖床、折口布的事情,如果能把感動的心態放進去,尤其是服務業,品質就提高了。

    當然如果爭論各執己見,就必須用投票來表決。

    家政群科,我雖然是外行,我的感受是課程發展委員的立場比較符合。這裡好幾個科,看起來格格不入,家政群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有家政科(Home economies),不是產業上的東西,不能落入那個思維裡,可能會有互相僵持的情況... 以下不記錄。

    (不記錄)

  • 家政群裡有家政科,是一個很早就有的科。教育部標出核心能力,是具備家政服務業的基礎知能等等。幼保和時尚模特兒比較專門,容易理解,但時尚模特兒可以算家政嗎?我理解這不是今天可以解決的。

    家政科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可以就業,升學是另一回事,那家政科畢業要做什麼呢?現在日本有所謂的「家政婦」,這個行業是專門執行家務,前幾天我看了一部法國電影,也是說家政婦,是一個講仲介的電影。

    這在台灣實質上是有的。我自己小孩小的時候,就是請人來做家政,只是家政科的目標裡,有沒有設定這個?社會是有需求的。從外國請移工來工作,也是做一樣的事情。

    如果說要考慮家政人力需求,那教育開的課一定要實用,而不是搞了半天,出去還是沒有能力。

    要管一個家,不容易啦。

  • 家政課綱的定義,和黃教授定義不太一樣。我們的家政科出來,不是做家政服務的。

    課綱對「選習應用生活科技裡的科目」有限制,我不知道邏輯在哪裡,我覺得這科和一切都有關...

  • 這件事此次無法處理。

  • 好。但如果考慮家庭的話,幼兒照護之外,老人照護呢?

  • 只有概論裡有提到。

  • 家政無論什麼定位,都會碰到老人照護。

    有人認為這一塊的「幼保」應該包含老人,但幼保科無法接受。

    現在沒有長照科,這只有護理、醫學專業才能做。

  • 我去訪視開南的老人照護學系,這也不是護理啊…

  • 護理科以前在高職,但後來提昇由專科學校培育,所以目前就不在技術型高中了。

    老人照護是新的情況,長青、長照放在技職體系處理,目前未編在高職階段。

    幼保科實務上已經存在很久了...

  • 這就不論辯了。如果持這個主張的人,說長照一定需要有護理基礎,我想這有社會說服力,我覺得可以理解。

    青少年福利法規定,是不能喝酒的。

  • 是十六歲還是十八歲?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43 條,未滿十八歲不能飲酒。

  • 同意不列入課綱裡。

    (玩笑話,不記錄)

  • 幼保科如果不願意包括長照,我們只有尊重。

    有一種說法是,十八歲不能「品酒」,但是可以「調酒」...

  • 這個說不通的。

  • 拿著食譜做菜,自己不吃,是沒辦法培養廚藝的。

  • 家政專業科目,特別列了「職業倫理」兩學分,是唯一群科裡有的。

    剛才很多委員都表達了對職業倫理的重視,是否其他群科可以比照家政列為科目?或是融入在其他科目裡頭?重點還是要可以落實。

  • 各個群組請帶回去商量,每個職業的倫理都是很重要的。

    最後請田召集人發言。

  • 主席特別說「最後」了... 我想特別感謝各位課發委員,我們人不多,大約五、六個人,洪主任參與我們很多次會,過程中帶領了上百人,發展了十五群的課綱。

    坦白講,掛一漏萬的情況是有的。上次課發會開完的第二天,我們就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但一定還有瑕疵,謝謝委員們的指正。

    有些調整(應外、家政),在這個階段是力有未逮,跟各位委員報告。

    我們會配合國教院的進度,趕工把它做好,團隊會繼續努力。

  • 剛才在商業群的經濟和會計,請盡量降低難度,不要為難老師和孩子。

    第四群組是否可以照時程上網?經濟、會計是否會延遲?

  • 藝術 p7 實習科目,這裡很特別的是音樂科(國樂、西樂)的學生,是考專業科目進去的。

    我覺得音樂基礎實務,可以不用「基礎」了嗎?節奏的「基礎」也可以拿掉。舞蹈也是考進來的,請斟酌。

    實施要點在 p11 寫成「教學要點」,我覺得是藝術領域的通病。

    它的評量有寫等於沒寫,完全沒有引導作用。要認真寫啦,十二年國教課綱要跟以前不一樣。

    音樂、藝術裡,我們習慣分東方、西方音樂,那越南、泰國、峇里島、原住民音樂是否涵蓋?大學裡也有世界音樂,音樂科孩子們的視野是否可以拉大?這對出路也有幫助。

  • 群科綱要設計時,有的像教科書章節,有的像 Syllabus,比較看不到像普高的委員們,去討論學生如何學習。

    像林委員指出,有些群科的評量寫成「期中考、期末考」。

    我作為總召集人,還是必須有要求。

  • 我們下次開會,請邀請各群科的召集人一起來開會,不要只是田校長轉達。

  • 有很多範本可以看了,希望可以有更好的品質送出來。

    謝謝大家到了現在。群科課綱要改,8/15是否可以如期完成?

  • (黃、林、田均表示有困難。)

  • 群科就不趕這個時間了,就延後一點處理。

    我們有第二批、第三批,可能還有第四批... 這是今天的決議。

    等群科可以送時,請給我們一個研修說明,講述為什麼這樣修。

  • 可以參考其他領域。

  • 已收到,新版目前還在編撰。

  • 麻煩孫、李兩位委員繼續幫忙盯。謝謝課發會所有的委員。

    最後一件事情,今天唐委員的逐字紀錄會寄給各委員。

    各位對「具名為原則,不具名為例外」的想法,是否同意?

  • (林、方、丁表示同意此原則。)

  • 希望逐字記錄在提請委員審閱前,要先順過一次,不然對講話較多的人,是額外的負擔。

  • 好的,我會在接下來 48 小時裡,和林妮蒨助理一起協作,先改得比較通順,再寄送給委員審訂。

    這兩天是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在打字,所以要回去才能潤飾。如果未來課發會委員事先和主席提出申請,能多幾位旁聽的逐字人員,那就可以一邊打字一邊修改。

  • 動議提到「公聽會直播要項」,這部份國教院可以辦理。

    唐委員的動議,是否適用於未來的課發會?

    各領域會議是否也要適用相同的紀錄規則?要送到聯席會議討論嗎?

    請委員們表示意見。

  • (無明確意見表示。)

  • 建議國教院以唐委員的動議內容,先擬定作業要點修正案,下次課發會正式提案討論,不要用動議的方式處理,這樣對這兩天未出席的委員比較尊重。

  • 完全同意方委員的意見。這也是我最早對國教院的提議。

  • 今天原本有二十幾人出席簽到,現在有些委員先離開了。

    我們先不表決,下次再議。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