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說今天可以先介紹一下自己是什麼樣的公司,目前遇到哪一些困難,也想要請教政委的意見。

  • 你們是Migo熱鬧點科技?

  • 對。Migo是一家新創精神的社會企業,其實我們的使命是想要解決世界上數位落差的問題,現在科技非常地求新求變,很多科技是用在原本生活條件就已經很好的人身上,但是有一群被科技遺忘的人,他們始終沒有辦法得到科技這一些的服務,我們看到這樣子的落差。實際上還有很多的國家沒有像臺灣一樣這麼便利,所以我們希望跳脫既有的思維,用科技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我們在東南亞開發中的國家,提供一個可以離線觀看的影音平台。

  • 這個是在菲律賓嗎?

  • 對,沒錯,這個是我們現在在營運的市場,也就是在馬尼拉。我們提供這樣子的離線影音平台,主要因為他們當地的網路建設非常缺乏,所以在上網、看一些高流量的影視內容非常地昂貴,就算有錢可以看也是非常不順暢。

  • 或是那一些可以使用的人就是金字塔前端,大概10%至20%,有80%的人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服務。

  • 我們希望可以用科技走另外一條路,不是用當地的基礎建設,可以讓他們收看影音或是教育的內容,因此目前我們的產品是,我們會把一個類似像熱點擺在當地的合作店家,也就是柑仔店,使用者只要他們的手機,也就是在店裡面或者是店附近可以下載APP,然後連上我們的平台,在平台上就可以選擇想要看的影音內容,付費之後就可以下載到他的手機,他就可以隨時離線觀看。

  • 最後一哩路是走Wifi?是從店家的熱點到他的手機?

  • 到他的手機。

  • 目前營運的市場是以菲律賓為主,基本上之後都會想要從東南亞市場,像印尼或是印度,我們目前是把臺灣除了總部之外,我們也定位是RD的研發人才,像剛剛提到這樣的科技,需要的不只是硬體的人才,還有軟體的人才,設計可規模化的後台系統,我們都覺得在臺灣應該是可以有這樣的人才的能量來支持,但近幾個月開始在找人的過程中,其實覺得好像有一些困難或者是挑戰。

  • 但這上面已經說有在兩個地方加起來已經有一百多位員工了。

  • 是的,主要是在馬尼拉,因為整個產品的營運中心都在馬尼拉。

  • 所以臺灣有多少人?

  • 現在有二十一個人。

  • 那也不小,以社企來講也不小,算是還不錯的團隊。

  • 對不起,我問一些技術的問題,馬尼拉店家跟店家之間是用什麼技術在連線?就是你的店家是怎麼連到你的資料中心?

  • 我們取得那一些影音授權之後,我們會透過衛星傳輸的概念達到各個店家的那個點,店家也會取得像使用者手機的那一種使用行為,這部分就是透過當地的網路傳回資料中心,因為這個量不像影音那樣龐大,所以可能每週回傳。

  • 就是上傳非常少的資訊,但主要都是下載?

  • 所以跟以前的衛星電台比較類似的概念?

  • 使用者之間可以互動嗎?好比在同一個店家旁邊,連到他的wifi嗎?你們的APP中間有任何互動的成分,或是以他自己下載為主?

  • 目前大部分是以他自己下載為主。

  • 好,如果通常純娛樂就當然自己回家看,但如果是教育的話,大部分都會放在大家一起學一個東西,至少有一些遊戲化的成分,這個是比較多的,像可汗學園、Duolingo,大概都是這樣的想法,我想技術上我知道了,請繼續。

  • 我想補充一下教育的內容這個部分,現在其實比較多是教育性質的節目,還有包含學齡前兒童比較基礎的小朋友學英文或什麼的,但在我們的roadmap,我們的計畫是可能可以做一些技職教育相關的訓練,或是其他更多元的教育內容,因為現在是比較前面的階段,就是有接觸到使用者這一個部分,因此其實娛樂的資訊還是比現在教育的內容多一些。

  • 這個我大概瞭解,因為我知道你們的創辦人是MIT出來的,他們有一個計畫是MIT solve,他們也是想要在這一些開發中地區去做一些技職教育數位跟社工合作等等,我也有認識一些相關的朋友,所以我想取得內容比較不是問題,反而可能像你剛剛講的技術上開發,請繼續。

  • 因為台北的定位一直是研發中心,我們剛剛有提到的熱點其實也是自己設計、研發,所以一開始比較focus在硬體的人,大概是今年6月開始,我們希望在這邊有一個軟體的團隊。

  • 我們主要想找的人的特質,是希望大家有非常開放的心態去學習不同的領域,近而成為Pi型人才,有廣度同時也有自己可以深入跟鑽研的,當然我們也希望他們很有好奇心,對這個世界或是社會上的問題會有很多想法或是想要解決的能力。這樣一來必須要有很強的動機在於如何學習跟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去瞭解現在世界上的需求、使用者的需求。

  • 基本上技術能力的這一件事在臺灣人才身上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對於心態或者自己職涯未來的想像,其實這一個部分滿缺乏的。好比我們面試過很多台清交畢業的人,他們的想法是畢業後就去台積電或者其他大公司,從一個junior變成senior然後再變成管理者,對於他的工作是不是一個使命,或是他的工作是不是有意義的這一件事,其實是很難找到的。

  • 所以我想請教委員,我相信您遇到很多不一樣的人,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到底應該要在哪一些地方比較容易找到這樣的人,又或是像這樣的人在臺灣職場工作時有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有沒有想要尋求更不一樣的工作環境?

  • 我想臺灣不一定已經畢業的人,像有一個是「學生計算機年會」,裡面其實有非常多很有創意的人,像現在因為有特殊選材的方案,我現在都還要幫高中生寫推薦信,因為有幫我修翻譯的遊戲,叫做「信任的演化」或是幫忙修萌典,就是有一些社群的參與者,他們一直都會看到確實像阿美語或是台語,或者是有各種社會需求,他很願意在他學習的過程中,拿他甚至在高中或是大一、大二的大部分時間去投入社會公益的開發。

  • 因為被學校制度給掩護住,因為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是還在唸書,所以可以做很多公益的事情,而不需要特別問目前月薪多少,反正這都是學習的一部分,我們事實上現在高教的體系也很無力,學生甚至才國中或高中的時候先接觸這一個東西,對他的升學其實是會有幫助的,因為可以讓他的學習計畫變得跟其他人不一樣、更找到其他的方向。

  • 第一,我會推薦去接觸SITCON、COSCUP或是這一些開放的社群,裡面當然已經畢業、工作資深的也很多,但是我想他們主要還是像業師的角色,大部分新鮮的肝……願意做事情的人很多都在高中、大學、唸研究所的年紀,我覺得他跟你們的社會使命可能會比較扣合,因為我剛剛聽起來,你們面試都是已經畢業的人。

  • 這是一個具體的建議。

  • 另外一個具體建議是,因為你們的社會使命現在並不是非常地明確,因為在馬尼拉的這一些人看了電影,但是到底如何改變他的生活?就是你的改變理論可能要更明確,才能夠吸引為了公共使命而來的這一些人,因為如果沒有改變理論的話,那其實就是另外一種第四台或是另外一種傳播娛樂節目的方法而已,這樣從他的角度來看,其實並不會值得為了這個而出國,尤其是如果還要實際去那邊做使用者瞭解等等的話,因此,我覺得你在教育這邊可能還要跟我們做接觸。

  • 其實臺灣有非常多做教育科技,也有教育科技展之類的,那是一掛,因此我覺得跟那邊有某些實質的合作,不管是最簡單的,他們把教材授權給你們,這是最簡單的,一直到怎麼樣培力當地的教育合作者,能夠運用你們的這一套系統,變成教案的一部分,但還是有面對面討論的成分,我覺得這一個部分,像Teach for Taiwan或者是均一都一直有在開發方法論,至少你們這邊的改變理論目前還沒有那麼清楚,但是如果寫得更清楚的話,也許可能找得到更多對教育有熱情的工程師,而不是專門只是鑽研技術的工程師。

  • 我們最近在馬尼拉有一個小專案,是試試看跟當地的教育部合作,透過我們的平台讓國小的老師有一些教材可以進修,這是教育這一塊最近在做的事。

  • 所以到某一個階段,我想就放在好比像公益報告,就是讓來的人可以先看到有什麼impact,然後再講實際的工作內容,我覺得在第一關自我篩選決定要不要來面試的時候,你就會找到一些比較有趣的人。

  • 另外,除了馬尼拉之外,還有沒有在想一些點?

  • 印度,印尼也會。

  • 都是跟那邊的政府?

  • 對,或是那邊的廠商有合作案。我們現在也有一些印尼的同事,他們在菲律賓上班。

  • 所以你們合作的衛星,是打到這個區域嗎?或是別的區域也可以?好比像如果明天加勒比海說他們有興趣的話,這個在你們的解決方案裡嗎?或是你們專門做東南亞這一塊?

  • 現在短期內還是會比較專注在東南亞市場。

  • 還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可以接著問。

  • 像工程師這一類型,除了想要改變世界這塊的人之外,他們還會考慮哪一些事情?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 可能是在大神身邊學習吧!因為開放源碼社群裡面當然會有一些大家比較認識的人,不管因為寫了大家都要用的工具,或是寫了很有份量的書或是程式,大家就會覺得在他旁邊跟他一起工作,可以看得更清楚接下來科技發展的趨勢。

  • 就看你們目前用的程式語言是什麼,如果可以挖到那個程式語言社群的主要領導人、開發者,當然靠他一個人就可以爭取到相當多的人,這是另外一個捷徑。

  • 另外一個問題,像現在會比較關注社會創新或是透過科技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這個年齡層的人,真的是比較年輕嗎?或是比較能夠承擔風險的年齡段嗎?

  • 這是一個年齡段。我們觀察像g0v的社群,當然這個年齡段的人數是最多的,還沒畢業當然最容易,剛畢業一、兩年也都還在這個範圍內,但在往下一個年段,也就是工作已經很穩了,而且他能夠賺的錢差不多也就這樣了,然後抱著一種扶持下一代的心情來做,這樣當然年紀就會比較大,就是四十歲或以上。

  •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像投票指南是g0v的一個專案,其實也不賣廣告,商業模式是不太明確的,但對民主是一件好事,所以願意出錢來資助投票指南的是一群人,叫做「燃點」,你如果去看「燃點」會員的話,除了比較年輕的之外,我想大部分都是已經到了經濟上自給自足,但是他認為他的專業一定程度上貢獻給下一代業師的角色,幾乎都在四十歲以上,然後五十幾歲是最常見的,這是另外一群人,所以大概可以說這兩群的人比較多,中間的是想辦法在經濟獨立的路上。

  • 所以普遍來說,畢業完一、兩年之後,參加完社群,就會逐漸脫離?

  • 或者把社群裡面某個看起來不錯的題目做成社會企業,這個也是很常見,像沃草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本來只是一個好像國會直播的一個計畫,但發現很多人看,很多人看就有商業模式,所以就變成一家企業。

  • 就您的觀察,工程師或者是別的學生做一些不同的挑戰,最大的阻力是來自於家庭嗎?

  • 你要給他一套回去過年會講的講法,你給他一套這一種講法,這就是你的改變理論。

  • 像我們現在大概都是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我們希望2030年扣合永續發展目標,我們在教育上達到什麼、在負責任的消費生產達到什麼、在海洋污染物上達到什麼、在減碳對應氣候變遷達成什麼,反正永續發展目標169項,總有1、2項是你們自己感興趣的,至少這就給他一套可以跟長輩說我正在做有價值事情的做法。

  • 我昨天跑去好像天和鮮物,就有一個專櫃,專門賣社會企業,叫做「社企良品」,旁邊掛一個永續發展目標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SDG12,一掛就很高大尚,就不是單獨幾個人在做很瘋狂的事情,而是在做國際局勢等等,我覺得有這樣的一套論述很重要。

  • 像Bill Gates基金會會一直辦Go Keeper,就是確保大家一直覺得永續發展目標不夠,大家繼續在同樣的路上,因為目標只描述最後的結果,並沒有說怎麼做,每個人怎麼做的做法不同,就是每個人的改變理論不同,所以就是給不同改變理論的人一個舞臺,好比像有賣咖啡的,但是咖啡豆所在地方的教學設施不夠,所以用這個咖啡去當地改造成某種教育理論的幼兒園,然後去那邊賣,學校改的越多,這個也是一套講法,有各種的講法,因此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改變理論。

  • 所以改變理論比較像做法?

  • 意思是你多做什麼事就造成什麼改變,雖然乍看起來你在做的事可能跟這個改變沒有直接關係,但中間是有一套邏輯的,是把你在做的事跟造成的影響力連結起來。

  • 那像這邊看起來還沒有那麼確定我去幫忙做倉儲配送流程或是自動化的更新軟體系統,還有我會造成世界上什麼改變並沒有很明確地連結。

  • 之前我們發現可能對於在臺灣的人才來講,馬尼拉、菲律賓或者是東南亞其他市場的人的需求,或者是他們其實目前處在的情況是非常難以想像的,因為在臺灣的生活很方便、安全,所有的資源隨手可得,所以他們很難想像的時候,對於這個產生一個共鳴,所以我們最近其實在嘗試的是,如果我們只是以可以在Migo做很多不一樣類型的嘗試跟工作,還有真的做一些創新的事情,是不是會變成比較容易找到這一些人的方式。

  • 這樣就要很好的Design Leader或者是Architect,讓他知道在創新的時候是有人在帶的,並不是亂來,這可能是會比較大的挑戰;簡單來講,你還是要找大神來放,你才能用這個方法來做。

  • 但我也覺得沒有那麼悲觀,像我有一位朋友叫做王景弘,他一直都做很多這一種跟社會工作有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小時候就是在一個高度數位落差,最偏遠的偏鄉長大的,所以他相當瞭解沒有網路可以用的情況,所以他就會很關心數位落差等等的事情。

  • 我也覺得是要看你面試的人小時的生長背景,如果在大都會的六都,當然對數位落差一定沒有感覺,但臺灣也不是都是六都出來的人。

  • 其實臺灣有很多東南亞來的僑生,又或者是在臺灣內部也有很多因為偏鄉離島的關係,但是唸書不一定是在本來的地方,可能是在六都的學校,其實資訊科學是最容易突破地理限制的題目之一,所以很多人可能小時候就有興趣,但不一定真的走到大學資工等等科系的體系,像這一些人比較容易在 COSCUP看到,因為不一定是唸本科系,很多大學沒有唸完,但他還是一直在做這一些工程上的工作,所以這可能只有從社群去接觸到,當然如果做資安的話,那就可以接觸到。你如果用一般人資的話,可能就沒有辦法看到這一群人。

  • 對,之前有接觸過幾個,可能是從雲林,大學可能也還沒有畢業或者就是輟學了,但是技術又非常厲害。

  • 因為我們也不是技術背景,我們要怎麼樣去參與在開源社群當中?

  • 你們team裡面沒有任何?

  • 他是人在馬尼拉還是?

  • 他們比較偏硬體的,現在是軟體的,在臺灣從0開始,有一個leader是在馬尼拉。

  • OK。我會覺得這一些技術都不是問題,重點還是讓他覺得有一個mission,也就是來這邊對人有所貢獻的,這個比較好的,但要寫得出這樣一套,確實本身不是在開放創新的社群混的話,確實不是很容易打中點,這都是真的。

  • 你們有任何部分是開放出來的嗎?像同樣做CDN的,像Cloudflare就把很多基本的工具都開放源碼出來,等於貢獻給大家。

  • 因為你們的重點其實是在衛星的那一段,所以好比像APP本身有想過那就捐出來,然後讓大家可以任意地翻譯、修改等等?你們有所謂open source策略嗎?

  • 現在還不知道。

  • 因為這也是另一個工程師會在意的,如果他來工作,這個東西就open source,至少在做的過程裡、社群裡就有名聲,因為是公開做的。但是做的東西是不能對外講的,都要簽NDA,硬體工程師可能比較無所謂,但軟體工程師就從社群消失了,沒有辦法跟社群繼續抱持一個聯繫,因為做的東西就是不能公開的。

  • 所以你如果讓他做某一層的東西是可以公開的,然後可以貢獻回社群,一面在工作,一面就在累積portfolio,即使還待在你的公司,但是大聲的機率就大幅增加,不然再有貢獻就是被捲進硬體本身裡面,不會作為軟體工程師可以端得出來的感覺。

  • 這個是portfolio,因為你這邊說具備開放源碼的知識,但你沒有特別說做出來的東西哪一些部分是開放的,或者是可以貢獻出來的,所以這個也許回去你們自己的策略也可以討論一下,像現在微軟就是把所有的專利都捐出來,變成open source可以用的,這就比較願意留在微軟,我比較願意幫他們講話,但是至少從工程師的角度來看,可以待在裡面,但同時又是社群的一部分,又或者是像Github買下來,但承諾編輯器的基本東西都還是開放源碼,不會因為買下來就變成是封閉的,這一些大概都有善意、好感。好感可以抵得過團隊裡面的人,也就是說至少自己也可以變成社群領導人,如果這兩個都沒有的話,真的要訴諸在偏鄉不舒服的經驗才行,這一些都有,當然是最好的。

  • 對於剛剛提的開源社群member來說,他們所謂的Impact是比較像開放源碼,把coding分享出來嗎?

  • 好比我當時做了一個辭典,這個辭典我當時也沒有想到阿美語的人會跑來用,因為我是開放出來的,叫做「萌典」,所以阿美族的人不用問過我就自己拿去用了,因為這樣子,我也認識阿美族的朋友,開放不一定有impact,但是不開放一定沒有impact。

  • 對他們來講是交流跟互相學習的方式?

  • 對,也是等於證明給大家看工作能力的方式,不然只有老闆知道你的工作能力,但如果是開放社群,等於所有一群做的人都知道你的工作能力。

  • 目前有臺灣比較新創的公司在做這一件事嗎?

  • 你說同一個題目嗎?

  • 或者是open source策略這邊?

  • 臺灣open source最大的是Mozilla,有相當一部分的研發都是在臺灣做,之前甚至還想要做完全一套自己的手機作業系統,但後來收掉了。

  • 現在也開始做一些,其實跟你們的題目有一點像,就是在東南亞網路連結度不高的地方,然後透過離線瀏覽的方式做一些長者或是弱勢民眾一些解決方案等等,這一些是目前臺灣Mozilla在做的題目,跟你們的核心關懷是有一點像。

  • 我會跟他們目前有協助另外一個題目,就是幫忙保存臺灣各個原住民族的語言,所以他們有一個叫做「同聲」計畫,目前用華語可以錄音,等於是捐出你的聲音,機器學習以後就比較聽得懂你的腔調,也可以幫忙聽別人的,說這樣是對、那樣不對,這樣的好處是,以後大家不用一定咬字都跟這一些大公司請的聲優腔調一樣,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甚至夾雜台語都可以跟機器對話。

  • 像這樣的社會影響力很明顯,它的改變理論是大家捐出聲音,機器未來就聽得懂全臺灣各地不同族的聲音,這樣子當然就可以吸引到一些大神來參加,也可以看一下common voice如何pitch他們的東西,因為在他們那個領域就是用AI去做語音辨識、做這一些的,其實目前是最炙手可熱的地方,去任何地方都可以領非常多錢。

  • 為什麼願意來一家社會企業?因為Mozilla是百分之百的營利都投入這個基金會、使命,所以確實是社會企業,為什麼還找得到這樣的人,因為可以解釋得很清楚會對這個造成什麼正面的影響。

  • 其他東南亞,當然Redhat也非常有名,從很久以前做Linux,他們最近也在做所謂的「創新實驗室」,不過這一些網路上都有公開資訊,這一些是比較老牌了。

  • 因為現在確實focus在東南亞,但是如果我們跟臺灣當地一些可能關注相關教育議題的社群有聯繫,或是我們做的東西其實跟臺灣自己本身會產生更多的連結,是不是會對於想要有impact的人也是一個指標?

  • 等於變成他們的channel的感覺,他們更認識你,你也更認識他們的訊息,比較像策略合作,聽起來是這個意思?

  • 在做東南亞線上課程的,有一個叫做One-Forty。

  •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談過,有沒有把他們的東西放到你們平台上。因為他們現在放在youtube,這當然是一個可能性。比較有系統地做……One-Forty可以來做,就是對已經在臺灣的人,但其他我可以想到的是一對一,有的人專門做印尼、菲律賓,還有做其他新南向國家、印度等等,但我不確定這真的是你們最好的夥伴嗎?因為你們現在聽起來要的並不是內容,而是類似品牌或是社會印象夥伴?

  • 我想一下,有一個媒體是四方報,也就是越南、泰文、印尼、菲律賓、柬埔寨跟緬甸。

  • 他的編輯是張正嗎?

  • 他們有來找過我聊一次,因為新南向很強調人跟人之間的交流,所以他們很希望能夠多有一些相關的故事,能夠給他們去報導等等,但因為你們目前的解決方案比較focus在一個城市,也就是馬力拉的話,這個訊息撒出去,你們承接下來的能量有多少,這是可以思考的事情。

  • 四方報的對象是?

  • 就是移工。我看到的一些大概都是移工比較多,其實我們在社創平台上,你找「教育學習」,大概就可以看到,像One Forty是四十分之一,都不妨討論一下,像這個就是剛剛講賣咖啡、做教育的那個,還有一個是比較像讀書會,既然大家都是做社企,像我們這邊也會幫忙放一堆傳單,那個程度一定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你們招人跟promotion這兩個是兩回事,如果有比較明確的訊息送出去的話,在招募上等於大家比較聽過你們,也可以考慮promotion先做,這也是一個做法。

  • 我覺得你中文名字取的並不是一個「熱點」,而是「熱鬧點」,還滿容易記的。

  • 很常會有人問我說是不是那個「熱鬧」?我說是,就是那個「熱鬧」。

  • 是,文案很好。你們有看人家面試之後的心得嗎?就是人家會來你們這邊面試,然後就公開寫面試心得?

  • 有,有一個很詳細的,也是軟體工程師寫的。

  • 我覺得軟體工程師很厲害。

  • 硬體工程師的取向差很多,軟體工程師相對比較喜歡說話,然後很多想法。

  • 因為你們的硬體工程師,其實解釋得已經很清楚,就是開發中國家家裡沒有網路的Netflix,大家一聽就聽懂了。

  • 是PPT上的那一個?

  • 完全看官網的話,完全看不出來這一句話,所以這也是我覺得很好的分享,所以我覺得這一位寫得很清楚,尤其是第一印象的部分,我覺得如果省掉一開始認知成本的話,確實有比較多人會願意詳細來談可以做什麼貢獻。

  • 但因為目前我稍微google一下,看到認知成本滿高的,就是要花很久的時間才知道要扮演什麼角色,這是現在馬上可以解決的事。

  • 我覺得大家都覺得我們問一些很奇怪的哲學問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工程師?比較少人特別去想這個問題。

  • 現在矽谷都是標準的問題,也是一些文化差異。

  • 可能我們成長的背景裡面沒有被引導過要去想這一些問題,所以到現在剛畢業的學生也好,或是畢業一陣子有工作經驗的人也好,對他們來講,有時回答這個問題都是困難的。

  • 但我剛剛講在社群裡面,其實整天都在回答這一種問題,真的也許從開放社群裡面找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有想改變世界的想法,只是還在組團,這是一個可能性,只是那就跟人力銀行可能完全不同的策略。

  • 您觀察到臺灣的年輕人從畢業到還沒有很多家累的這一群人,他們大概都有什麼樣共同的特質?

  • 很不喜歡由上而下的威權式東西,非常習慣於組團、組隊打怪,就是協調能力都相當好,也就是跨領域、溝通,這個也跟解嚴有關係,也就是在戒嚴時代跨領域溝通沒有必要學的東西,解嚴之後好像很自然的一件事。

  • 這個當然也跟從小有沒有網路可以用的關係,有網路可以用的話,可以發現網路上亂七八糟的人都有人在做,會覺得各種不同的人都可以貢獻的地方,尤其人的社會化大概是十一、十二歲的時候,沒有網路就是一板一眼或者是某些答案才是標準答案,我想隨著時間過去,大家越來越會覺得每個人都不一樣,就是協調起來才能做出更有趣的事情,確實上一輩並不是這樣子。

  • 也會很看重現在的公司或者是團隊是不是有很透明的過程?

  • 你們是不是有註冊臺灣的公司?

  • 你們有在章程裡面明白寫說是社會企業,因此想要促進哪個永續法發目標嗎?你們有參考所有在社會企業登錄上別的社會企業寫法,其實通常在公司章程裡面寫,就像你所說是透明溝通的方法,告訴所有員工說我們的價值是什麼、這一家公司存在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 至少,賺錢就是要賺錢,但是賺錢的同時也要做另外兩件事或者是三件事,所以這個是社會使命的揭露。

  • 目前很鼓勵,如果你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話,就直接用工商憑證在經濟部的公示平台,自己把自己的社會使命揭露給大家,我們之後會按照你的社會使命分類,有一張地圖顯示我在章程裡面就是要解決教育問題的公司,一方面我們比較容易找到國際上一些做同樣題目的人,二方面是讓大家在求學階段,如果想要促進教育的話,就比較容易直接找到你,而不是中間還要透過獵人頭的公司,這也是另外一個馬上就可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