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好意思,因為我沒有做過(指來訪office hour)這一件事。

  • 我其實有跟同事問說為何我會來到這邊,其實我只想見到你(笑),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目前什麼,看你有沒有什麼建議,如何讓政府這一塊比如跟未來的合作或者是可以推廣,因為我在做教育,我不知道有沒有可能一起合作,因此我從前面先跟你講一下好了。

  • 都可以,我有看一下你們的網站,沒有看得非常細,只知道是做設計思考,有一些速成、也有一些沒有那麼速成的課程。

  • 是,我先講一下我的背景,我為什麼會做這個事情,我是臺灣人,臺灣跟南非以前有邦交,所以我阿媽那時候有投資南非的房地產,阿媽的小孩跟幾個孫子就有移民到南非,因此我九個月就在南非待了十年,那以後因為我的繼父是教授,因為他的關係跟領養我的關係,我就開始跟他到了美國、荷蘭、澳洲,澳洲是我自己去的,然後就回來臺灣,還有韓國,到高中結束。

  • 後來我又搬去澳洲、德國讀大學,五年前回到臺灣,那時候其實我很在意教育,因為一直搬來搬去,搬來搬去就發現有很多這一些國際的議題,像我有做model united nations,我就覺得很多這一種問題,但是問題是出在哪裡(想瞭解),我後來發現是溝通上的connection,我怎麼去connection,然後我想說讀了設計,其實設計的思考讓我開啟很多perspective,我想說是不是可以導入在教育當中,但是又不是真的進入到傳統的教育產業,而是從另外一個方式進去。

  • 那時是2013年,我在實驗小學有做他們的實驗小學的課外活動。

  • 靠近中正紀念堂那邊,所以我在那邊教了一年的時間,共有兩批的學生,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東西,其實他們那個班只是在講服裝設計,但是我覺得太表面了,我覺得其實他們滿成熟的,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試試看用設計跟時尚結合,因為時尚是第二大的污染源,我是不是能夠融在一起,我就設計自己一套。

  • 從那時我發現他們的腦筋動得很快,因為我在訓練讓他們能夠去分享跟communicate他們的想法,但是並不會去踩到其他人說你不對,或者是我覺得討厭你這個,他是能夠去sharing,那時我發現發現很像大人也需要這個東西。

  • 反而大人更需要,小孩反而沒有這個問題(笑)。

  • 都很需要(笑)。

  • 後來教了以後,我覺得自己也要教育一下,因為我不瞭解這個商業的層面,我要瞭解到臺灣的生態系,因為如果我要成立公司或是去做任何更大的事情,我必須要知道這個生態系。

  • 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去瞭解到臺灣的傳統產業,因為我自己很在意的是,全球目標等東西,但我想要做的很fun,讓大家都可以enjoy,所以我那時就開始研究,認識到EchoMath的創辦人,我就想說如果有這一些這麼棒的老一輩在支撐我們生態系的話,年輕人都不知道他們存在的話,這樣太可惜了,我在想說是不是可以當成中間的那一段,讓他們可以連結,但又不會踩到他們的線,並不是要另外開一個商業來踩他們的線,我只是要幫助這樣的link。

  • 那時候我開始成立了TOTES & TEES這個專案,因為那時就已經有這個名字,但以公司來說是從去年11月25日才正式成立公司,所以我其實已經養了將近快要五年的時間,去年才成立公司,才有自己的空間。現在因為有自己的空間,我能夠執行更多的專案,我的核心第一個是解決浪費跟垃圾,另外一個是怎麼來架構教育。

  • 我們現在有TOTES & TEES,也就是設計思考的社會企業,這個是chapter 1 ,我們有三個章節,然後chapter 2是一個衣服的品牌,就是道德、世上的品牌,但結合了設計思考的教育跟時尚的產品合併,變成你每一次買一個商品或是用什麼,我們就架構第三個chapter,這個東西這五年我一直在架構。

  • 我認識剛好很多設計的產業,不管是國內或者是國外,但他們在做很多都是自由業,但是透過我這個系統,我一直在串聯,養這個聯盟。

  • 其實大家發現我一次有很多專案,因為我已經養了很久,因為好的關係,我做了creative education Taiwan這個talk,讓更多人來這邊可以認識到我的好朋友,他們在做的東西都很不錯,比如像Wasabi Art Lab、Mr. Sun’s Performing Arts、TOTES & TEES,我們教的都是很多不同的年齡層,都是自己的品牌,我們是一個事業企業或公司去支撐教育,並不是反抗教育。

  • 這個的話,現在剛好有zarshare(音譯),我們如何讓臺灣的生態系慢慢去架構這個比較新的教育。我其實最想聊的是,creative education聯盟,我計畫是在兩年後,我想要真的去架構,在看臺灣哪一個生態系哪一區可以先支撐,我要支撐偏鄉的小孩,我的原理是,有時我們在一個好的環境,像我們在一個好的家庭、選擇,我能夠去大學讀什麼學校,並不是大學都有這個背景。

  • 我們當然不可能每一個都帶到國外,是不是可以把很多資源都導入到這裡?這個聯盟做得有一點像IKEA,但是又有一個外觀,吸引人家學習,這個東西並不是另外架構一個school,比較像一個圖書館及商業的模式,讓教育模式可以擴展,其實這一些小孩子本來來自偏鄉的地方,他們進入到這個空間的時候,我們再給的是alliance,所以我們有很多不管是數學art或者是商業,每一個年齡層都需要不同的資源。

  • 比他們找這一些資源來得快,因此我們有一個creative education logo,而這個logo的意思是,講的是我們需要的水、木、金這一種東西,這個是我們的basic,大家看到的都是上面這一個東西,你要有business、health、language、travel、art,但是很多人忽略這個東西。

  • 你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只有四個,但是中間這一個是earth,我們要把土地培養,要永續,我們才可以架構這三個東西,但是我們從下面的底子,也就是我們正在做的跟上面這三個合併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expand kid的能力,我們就是從下面先培養他們的智慧、basic的東西,不用想到餓肚子問題、水污染的問題,他就可以想到future and problem。

  • 所以,我想要知道的是,有沒有什麼方式,我們可以以專案怎麼樣來去做一個案子,因為我現在其實不瞭解臺灣哪一區可以先執行,這個東西我要調查。但是我覺得如果你這邊有一些我可以聯絡的窗口,好比坪林或是台南,我可以瞭解這個的生態系如何架構,因為我想要做的是green architecture,我想要讓它是可以透明化的,也就是讓大家可以透過我這個系統,知道為什麼我們需要綠建築,因為大家講的是錢不夠、資源不夠,我們是用第一章、第二章,我們是用商業模式,我們去支撐第三章。

  • 但是綠建築……你在講的是,好比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是自給自足的能源之類的?

  • 所以不只是內政部綠建築標章的綠建築?

  • 對,不是,是生態系。我想要架構的是回收站,因為我在養這一些資源了,我只需要plug in,所以我的第一章就進到第二章及第一章,然後再到第三章,這樣就可以動了。

  • 所以你現在希望找的理想夥伴是說地方政府,已經在做類似這樣子的都市計畫,然後你要幫忙作規劃,還是你想要實際下去執行、你要搬到那邊嗎?你要做什麼?

  • 執行。因為我想要讓這一些architect活起來,因為其實我現在發現很喜歡建築跟創造,但他們會覺得好像沒有辦法真的幫助到什麼,又或是導入資源給任何人,他們覺得有意義的東西,他們可能自己沒有開公司好了,他們是在幫別人的公司工作,所以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說如何導入這一些資源給這一些孩童,但透過我這個平台,他就可以做了。

  • 但是如果你自己呢?你要搬到那邊嗎?

  • 我自己會過去,因為臺灣很小,就變成我會去執行、導入資源及整合,我覺得我的角色是在整合,然後我會去那邊,但是我不會真的進駐在那邊。

  • 因為上一個來這邊講一個很類似計畫的是「為臺灣而教的」,我不知道你跟「teach for Taiwan」有沒有任何接觸?

  • 有。其實我這個東西是plug in for「teach for Taiwan」,所以變成我這個東西架構好的時候,就可以導入很多不同的資源,像NGO,NGO本身其實很辛苦,NGO的團隊有時很小,再者是有時候他們的資源不夠,像他們要有一個專案好了,他們要把資源要從台北搬到那邊,然後自己再去累積。

  • 變成每一個站都是充電站,你來到這邊,你需要什麼來教孩子,你需要什麼材料,我們就會幫你準備好給你,大家就可以移動得比較快,不用說自己的團隊還要再累積資源,然後變成會浪費任何的東西,就是有一個東西可以讓他比較順著整合。

  • 像一個共用的資源池之類的概念,這個我完全理解。

  • 但是我這邊比較沒有那麼清楚的是,因為我們如果說設計思考,我們在進入一些設想之前,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對於那邊的人的同理心,對不對?

  • 就是所謂的蹲點,不管是「為臺灣而教」、「均一」、「華德福」系統,甚至慈濟早期做的事,一開始做的事情都是實際體驗那邊的人的生活狀況。

  • 所以我剛剛說不會進駐的意思,是我已經把它設好的時候,我不會真的進駐在裡面,但我前面做的研究,就像我現在來找你,我其實就要先瞭解哪一個點,要先瞭解這個系統,不是說綠建築就plug in,其實這邊有一個建築的firm,是來自英國,他們有一個AI的系統,這個系統是因為臺灣像全球暖化、地震等問題,我們是不是需要有一個東西可以比較聰明地去選擇材料,讓這個空間比如濕氣比較高又或者是任何的問題,雖然是綠建築,但也不要用,如果會創造問題的話,也就是在這個生態系最符合的氣候材料,然後在此之外,我們也要想到誰會去支持這個系統。

  • 比如在台北有很多不一樣的設計師來自各行各業,也就是來自臺灣不一樣的地方,我相信人一定會回去跟,在意的是他的家,所以我也希望給這一些不一樣的藝術家有一個平台能夠去執行他們的專案、幫助這一些孩子。

  • 像我講高雄好了,台北一定有很多高雄人,我們先設在高雄,一定很多藝術家會投給高雄,從這裡面就會選擇如何合作,包含材料也是一個東西,要如何導入資源也是另外一個,但最願意回饋給高雄的是高雄人,所以我希望用這個在每一個地方,我們每一個去架構,每一個都針對想要回去的人。

  • 你這一個,是問願意加盟的這一些設計師,他們共同故鄉最多人的是哪,不是嗎?

  • 先看最先是哪一個地區去執行,不一定大家都會接受你來這邊執行這一件事,現在目前問到,我覺得他們都很願意,如果有什麼,他可以導入自己的idea、試綠建築,其實大家都想要去做,不管是一個專案,我說來自高雄的人會特別有這個心做。

  • 但是我要知道的是,目前我看到的是有一些學校在偏鄉,太少人數的時候會關掉,所以我們想說這一些東西,而教育就停止,我們要有東西去補助,因此我們有哪一些東西是可以先瞭解,然後從裡面再去看哪一些是最符合大家的資源都可以先到的地方。

  • 你希望反過來,你先找到某一些社區、村落是很需要大家幫助的,在這個前提底下你去認識當地的組織者,然後再媒合那一些設計團隊裡面,不管是因為出生在附近或者是無論如何對他有一些認同的人?

  • 這樣並不是一整套,並不是非得有一套東西那邊接受不可,而是看實際的需求,能媒合就媒合,不能的話,就跟當地的團體一起做,並不是一整套套裝的東西?

  • 對,我有一個東西沒有錯,但是我可以很彈性的調整。

  • OK。目前有兩個跟這個很像的計畫,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個是叫做文化部的「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這個特色是完全沒有限制它的組織,它是靠文化資源司,讓當地的永續發展,尤其是人口流失或者是在地教育比較困難的一些地區,這個是其中一個,這個比較是研發補助。

  • 另外是「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這就比較是往在地知識,像他們這個地方,就像你所說的,如果有污染問題或是社區營造上造成大家覺得這個環境不是最好的東西,你試著導入一些新的技術,讓大家發現你只要引進這一些很關鍵的技術,可能廢棄物或是塑膠垃圾都可以變成衣服或是別的,這樣就變成是導入新的技術或者是新的概念。

  • 我們有一個網站,也就是「se.pdis.tw」,上面有一個社會創新的政府資源,我們會隨時讓各個部會去……好比像你剛剛講的「社區平衡教育」及「弱勢服務」,會把所有正在徵件的專案放在上面。

  • 最困難的是,我看不懂中文,所以我的助理不在……

  • Google翻譯不行嗎?

  • 如果我在唸的時候,是比較深入的東西,就會比較難。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用英文來投件嗎?

  • 一般是可以的。但是大部分在地的、來來往往的信件,也很難期待用英文寫給你。你用英文寫出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人家不一定會回你英文。

  • 是可以一次去投嗎?

  • 投越多越好,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是在徵集整個社會看有哪一些好的主意,文化部這一次鄭部長的特色是,她會鼓勵民間自己組織,並不是公部門訂好題目,而大家自己去做題目,而是由下而上的概念。

  • 當然也不只文化部,像衛福部的社家署也是有很多類似的專案,像剛才提到的農委會,如果你做的是農村社區也有關係的,也可以投農委會,他們有相當多的計畫,如果不是改變當地的社區,只是把人帶進來;觀光局也是有計畫,這些在平台上都有。

  • 所以我會鼓勵不要特別看作是哪一個特定地區,先把想法丟出去,先讓承辦人知道你的存在,先讓他們知道你的想法跟他們正在推的有一些契合之處,也就是交個朋友,如果一開始沒有徵件完全滿足他們的條件,至少他們知道發生事情可以問你的idea,至少這個contact是不會有問題的。

  • 其實不只是徵件而已,也有聯絡地區與email,如果送email過去聊天也是可以的。

  • 有沒有每一年大家這一些人可以聚集、交流的部分?

  • 永續發展目標是非常大的,每一年確實會挑其中的一些主題,但是不會挑全部的主題,像我們去辦「明日亞洲」,這個是我們每一年會跟民間的朋友們一起舉辦。

  • 我之前本來要去,因為有活動,那時候很可惜,因為不在台北。

  • 接下來也不會在台北,但是就像你說的臺灣很小。

  • 那時候也是一個朋友,他也是在B型企業,他推薦的。

  • 因為我們挑的題目跟你剛剛講的都很有關係,像你講到的是永續建築的部分,像安侯、環保科技。

  • 沒有,也有英國的。綠能這邊也是有用咖啡渣做杯子,這個是澳洲的。我們是以亞太為主的,也有美國的朋友來。

  • 我想找的是臺灣的產業。

  • 在綠能這邊也有陽光伏特家跟DOMI,我們也會透過攤位跟媒合的方法,讓他們碰到更多的investor。

  • 如果要投這個的話,要多久以前準備?

  • 明年也是差不多在夏天舉辦,你大概今年年底左右會有一個plan開始出來,我們整個籌備的過程是以民間來決定議程,像今年喜憨兒跟社企流、以立國際負責議程的籌備,今年可能會有一些的朋友,像Impact Hub也會進來幫忙設計議程,如果想要先準備的話,就把剛剛這一些團隊取得聯絡就可以了,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政府是支持、但是不主導,我們是幫大家解決大家的問題,但是大家去解決社會問題。

  • 對,一關關,可以一起去串聯起來。

  • 如果你對明年的「明日亞洲」有任何的想法……我們目前還是會以中南部為主,不會是在台北辦,主要的原因是,像你剛剛說臺灣每一個社會環境有不同的需求跟創新,我們如果一直在台北的話,感覺一直是解決濁水溪以北,但其實全台狀況很不一樣。我們會在中南部辦,歡迎加入。

  • 你剛剛說中間的那一個,也就是中間可以去串聯其他的?

  • 現在的想法是政府專做SDG17,不只是跨國,跨公、私部門的討論,我自己有事沒事就傳教,帶著SDGs的徽章。

  • 我之前在設計我們設計思考的部分,我每一個設計都在講某一個,我在想講這個事情,但是沒有人說我可以去宣導或者是我就可以去宣導?

  • 沒有商標,所以宣導就可以了。

  • 我想說這樣會不會有問題?如果你拿logo的話,因為HeForShe,我也在執行HeForShe,因為我也會說有一個可以用的logo。

  • 因為SDGs一開始就不是由上而下的東西,而是問了上百萬人一起凝結出來的一些共通的行動,就很像這十七個顏色、阿拉伯數字,也不是誰的專利,你使用就是了。

  • 我們會做的是把我們想要看到的一些永續發展上的一些方向,更具體跟大家作溝通,所以行政院知道有「永續會」,它會每一年把國家永續發展報告揭露,但是我們在社會創新行動方案裡面,我們更想知道的是,民間有哪一些人正在進行讓我們知道的話,我們就盡可能幫大家去取得該取得的資金或者是如果我們有一些法規擋到大家,我們就盡可能趕快調適,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國際上也當作外交的策略,所以你做SDG4,我們就可以想辦法把你跟其他在做SDG4的,也常常用桌遊來教我們的團隊。

  • 這個部分我們也放到我們叫做「共同供應契約」,也就是任何公部門,甚至是學校想要更加瞭解SDGs的話,可以採購這樣子的一種遊戲教學等等的方法。

  • 我目前講的是全球連結,其實第一個最大問題是,也就是global goals的事情,因為我們原本設的專案是TOTES & TEES,我們是說同理心的這一件事,是每一個人都在影響的東西,只是你沒有在思考這個東西,因為那個感覺就在那邊。

  • 就像T-shirt一樣忽略是誰在做這個事情,我們就當作連結,然後讓人家思考,我們的目標有三個,responsible consumption,因為我們是串聯人的部分,然後是quality education,我覺得是quality education才可以達到。

  • 對,我完全同意。

  • 這三個是我們的focus。

  • 臺灣也有另外一個「繭裹子」,他們非常強調 SDG12。

  • 我其實認識Vinka,因為我最近才成立Fashion Taipei,成立Fashion Hub,那個是我一直在推的,我們想說要曝光。

  • 我最近要上嘖嘖,就是因為我想要曝光這一件事,我希望透過時尚的產業,國外有沒有好的資源,我就覺得如果我這五年都在累積這麼多資源的話,是不是有什麼東西可以連結。

  • 嘖嘖的好處,是受眾非常design或者是fashion minded。另外,我自己的經驗是,群眾會給你很好的建議,這不只是收大家的錢、也是收大家的idea,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

  • 對,我就是想要知道這樣,可以瞭解市場的需求。

  • 但是我知道最困難的是,我知道有政府的這一些資源,但比如你在寫計畫的時候,語言已經不好了,如果有其他的部分,像你又不是很瞭解財經,剛開始進入一個世界,我一年能培養什麼東西,因為我現在是五年累積下來才知道瞭解到什麼生態系,不然剛開始真的很難。

  • 這個是為什麼社創中心非常早期的加速器原因,就算只有一、兩個人的團隊,像這一次這一批,甚至還有個人,但是就是一個social innovation的注意,無論如何先有一個共同工作空間,讓認識他的人一起混,混的過程裡面,可能本來要做某一個SDG,但是混一混後來發現做另外一個更適合。

  • 因為我專門在當串聯的角色,我是不是可以跟你們這邊做planning?因為人在臺灣,我覺得都比較傳統,大家還是希望也許有一個領導者去帶動大家,不然其實他們要被push很難,我push那個朋友,三年他才上臺講他的東西,我沒有放棄是因為覺得這個很重要,但是很多人是想說我要把我的工作做好,並不覺得他有這個power可以推廣給更多人,可以養他們的動力,但是我覺得人是需要hope跟鼓勵,也就是別人這個、我也可以,因此這幾個禮拜我一直上臺講,不管是教育或者是世上,並不是因為我想要上去。

  • 你要創造awareness,讓他們知道這一件事。

  • 對!其實「繭裹子」是第一名的,大家都是看他們在領導,但是包含推廣「繭裹子」,像有時他們在日本參展,你要拉大家一起聚集的時候,都已經很困難了。

  • 所以最近這幾個禮拜,我進駐在Fashion Taipei,我這邊覺得很神奇,因為還是商業模式、付房租,我剛剛開始想說成立一個協會,也就是有關於道德、時尚的,但是一推廣太難了,我想說乾脆用我的公司去做好了,因為我知道這是最快的,我要做什麼就趕快去做,然後再來要執行什麼,我比較可以讓人家知道已經有累積。

  • 至少你是有一個模樣,大家知道這一件事怎麼做起來,及做起來是什麼樣。

  • 因為大家都不想冒險,但是如果不嘗試的話,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所以我想說這邊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支持,因為其實我都有location,並不是我只講,然後沒有什麼東西。

  • 這聽起來有兩方面:

  • 不管你們或者是「繭裹子」或者這一種道德時尚,有人要來幫忙帶領人氣或怎麼樣,就隨時寫一個mail給我,不管找到合適的event或甚至我幫忙演講一下,又或者是去參觀一下或怎麼樣,我覺得就是挑我們都在做的題目。

  • 其實我認識「繭裹子」,也是透過這個關係,因為他們有帶進來臺灣,當時我也很想帶進來臺灣,但是已經有人做了,所以我們就可以是夥伴的關係。

  • 我原本是以教育出發,所以這三塊都在做,也就是partnership、教育、sustainable consumption,這三個都一直做、一直做,這三塊其實也是這樣的系統,包括我們的logo也是在講這個,這個是設計思考的logo。

  • 其實這是我的公司logo,這裡有一個連結,很多人會覺得有核心、愛心去執行,不然就是有邏輯,我覺得兩個都要有,所以經過這個設計思考就會像一把鑰匙打開。

  • 這個很有意思,我的寫法是大家本來是互相拉扯,但是現在是力量要透過創新,把力量集中到大家共同的價值裡面,當然innovation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

  • 你做的這個東西有用到類似的,我覺得在講的就是如何去串聯。

  • 我自己的經驗分享一下,你對於其他人來講,你不是要求他去承擔風險,而是節省他們力氣的方法,他們本來還是在做傳統產業,但是他們可以更輕鬆去碰到新的audiance,用更輕鬆的方式認識他,不用那麼挨家挨戶的方法讓大家瞭解做事情的價值,而是用節省心力來做,並不是用更辛苦、風險的方式來做。

  • 我們說「冒險」都是想到更辛苦,但是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並不是更辛苦,都是用省力的方法來做,就算失敗也只是回到原本的部分。

  • 我覺得是角色,像我剛開始這樣一步步做,沒有名氣,沒有人知道這個品牌,大家都說我會risk,但是其實是沒有,我想說五年就是一直累積,現在人家看到這個logo而就會說有看過,然後說是不是社會企業,他才會聽你多說一點,但是就是很現實。

  • 就會問你要解決什麼社會問題?你才開始有講的機會。

  • 對,包含我在「學學」教學,我在訓練這一些高中生,我的課程就是把時尚的vision跟circular economy串聯在一起,也就是永續,你知道他們現在出的品牌,因為他們都要整個CI跟品牌,包括核心、架構,所以那時我跟許董聊,其實這一些孩子在做專案,其實可以跟這個串聯起來,然後去展示,因為有幾個孩子做的idea,我覺得真的很酷,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多酷,但如果真的執行出來,是很有話題的。

  • OK,這樣聽起來很好。

  • 所以我們剛剛講兩個合作可能性,一個是這個能見度,這個我們講得差不多了。第二個其實是在策展上,我會推薦你不管是跟Impact Hub台北或者是「明日亞洲」要做的,不只是那兩、三天的活動,可以有一個比較整體的,也就是leading up event,也就是SDGs的主題來讓大家更知道這一件事,臺灣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為別的國家比較小一點、人口沒有那麼多,產業其實是有限的。

  • 因為我在調查這個,我們有傳統產業、科技、我們一個島、其實我們可以永續,但是大家做的辛苦的東西,很像沒有辦法呼吸的感覺,不管是什麼產業,大家都好像在防備,我會覺得為什麼你要防備?然後時尚也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因為就是這麼全球的產業,又是讓人家覺得不會pleasure,你在聊衣服,可以從好看、不好看就可以天跟聊故事。

  • 像我們在講的是臺灣的streath,我再來會帶到國外,像我們的品牌會進駐在下面,就有很多故事可以聊,像我今天穿的,為什麼我設計這個?我講的並不是外表要給人家看到,而是內在的東西,像有電影的公司,他們最近有推一個新的電影,他們的t-shirt,有我們的故事跟設計在上面來推廣,每一個產業都會用到我們的t-shirt,可以串很多東西在一起,然後我們全球提到的部分是設計跟時尚的產業去攻。

  • 我有聽懂。

  • 我知道你會懂,但是一般人不懂,因為會覺得太複雜了。但是因為我知道你在整合大家的時候,看到目前的狀況。

  • 你後面講的這一塊並不是一般的visibility,而是專門針對永續的call to action,臺灣有一個叫「plan b.」在做這一件事。

  • 那時我一開始就說要認識他,因為他有設CIT,我就看到所有的event,原來設計圈子好防備,我也認識做點點善的,他們剛開始的時候,我都認識他們,我有叫他們做我的mentor,我很想瞭解設計的市場,不是臺灣有什麼問題,而是他們這一些設計師、設計團隊如何執行。

  • 像AGUA設計,我在講的你都知道,他們都是執行者,但是這一些人非常難去串聯!就是因為大家都很忙,像「plan b.」一直說要給我資源,我跟他聯繫,他都沒有回我,他回了兩次,但是後來就沒有。

  • 像他們做SGS event,當然最好是讓Organizer,因為你的關係,讓你這個event,因為他們需要知道所有的夥伴的goals,但每個人都說自己做我自己的,你做得很漂亮、你做這些案子,可是我們如果串聯起來,那個power應該會加速,對不對?

  • 我有聽懂,我就覺得很難。

  • 可能因為我是公務員,做公共服務的,所以我接觸的圈子都是做服務設計比較多,當然有一個好處是,並不是那麼看得到的產品,比較像一個流程,所以我覺得比較多一點不會覺得設計師講的就那樣執行,而是可以平時混一混就可以集思廣益。

  • 不管是臺創或者是……

  • 你看這個,這個男生叫做Fabie,他想認識臺灣人,覺得臺灣是很好的生態系,會覺得是不是可以做一個雜誌,他來這邊之後就推廣magazine,就一個寫、一個拍照、另外一個做翻譯,全部都free,人就是這樣,因為需要名氣,所有的東西都做得很完整、推廣也臺灣的設計,而且又免費的,結果很少人去這個社群。

  • 我們如何串聯?我們也許可以做一個雜誌,用river,也就是永續這一塊,像、food,全部都可以設計很漂亮,都是免費的,都是他自己去弄,如果你已經在做了,大家都,大家都自己投資,沒有那個popularity,但是就會關掉,我覺得一定要讓社群看到,如果又要寫企劃案,收了就時了。

  • 這個是兩件事:

  • 第一,大家自發的聚落,像「紅坊」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讀寫中文沒有那麼方便、但是還想要對臺灣做一點事情有一個共同聚集的地方,還是會在空總這邊,我決定是c-lab跟國際群體的連結。

  • 第二,大家創造的過程如何讓更多人看到,像你剛剛說很難連結,原因是大家忙著把作品展示的事,大家會花90%的事在這一些事上,所以留給彼此的時間確實比較少,我會覺得如果不是順著作品認識他的話,其實一開始也不知道跟你談什麼,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大家忙了一整天,大家比較放鬆,像我們這邊開到半夜11點,整個c-lab會希望在創作的空間是在這裡面創作,但是別的設計師或者是相關的人來會覺得很突兀。

  • 因為studio是創作完就會離開,但是c-lab是可以在這邊創作,創作的過程變成也可以加一腳。

  • 難的是他們都有studio,包含設計師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我們很幸運是因為我們在附近。

  • 創造的地方跟展示的地方分太開了。

  • 我想了一想,覺得不行,我在想說要如何推。而我的角色就是雖然你已經做很多事、都很厲害,因為你本來就在做藝術,但因為我現在是有自己的公司,我可以用我的公司去支持這一些不一樣的角色,向不管是出版社或者是年輕人,我在下面指導他們,他們可以join,我就一直連結。

  • 我今年有幾個專案要推了,大家想說沒有任何政府的資源,我說可是已經在做了,只是要把它join,變成很大組織的東西,這樣會被看到,因為有value的話,人們就會投你,會比你一個人在執行,但是他們覺得很難,我說你只要把這一次做完,你如果可以做得很棒,你就可以繼續,但如果你都沒有做,你永遠就是一樣的。

  • 我最近為何會講跟輔仁大學的學生,或者是我去了大學,被邀請當講師,以前我都沒有要touch public speaking,我能夠在一次moment傳一個想法給你,讓你知道可以找我或者是,所以我目前有被邀請,一個組織是有三個學生投我的area,他們說可以給他們一些力量,我想說有這麼好嗎?後來因為這個關係,很多學生聯絡到我們,還有想當我們的intership,我會覺得要宣導、被看到,我就跟朋友講說我知道你在這邊,我想說要問問看我們有什麼可以曝光或者是講什麼;因為我知道你很在意,不管是人權或什麼之類的。

  • 整個c-lab要看有沒有符合他們徵件的主題,就像我剛剛所說的,如果你需要更多英文方面資訊,你也可以在summit的時候,多加一行,我想這些都對經營者非常重要,這個地方是想要做成更國際化的,所以如果你想要收到英文的回覆,就在信後面寫說「我期待你英文的回覆」,我想這些都是具體可以做的事。

  • 我禮拜三都在這邊,所以有事沒事都可以來這邊。

  • 今天晚上我跟c-lab有一個工作晚餐,我們在想說如何擴大到整個全區,敦親睦鄰的概念。

  • 我跟麻吉(音譯)其實很久以前就認識了,我跟他說為什麼沒有一個social fashion show,然後用比較時尚的方式來share,不管是好的food,可以先從臺灣開始,我要做這一件事,我只是把它記錄下來,如果可以串聯到這些資源,我去拜訪、聊天,讓更多的人知道臺灣有這麼多的資源,因為我的學生每一個上完我的課都叫我再去上,其實剛開始跟他們講說臺灣有什麼品牌,他們都不知道。

  • 傳播上有一個叫做「公益交流站」,NPOst的主要特色是有專門為SDGs做一個系列,以我的理解是臺灣少數所謂公民媒體裡面,自己會用SDGs當作index重新解釋所有在做社企的事情,然後來做系列報導,可能是用短片或者是短的文章,讓大家一下子就知道SDGs是在講這個,並不是離我很遠。

  • 對,有些人會覺得很遠。

  • 如果你對SDGs的擴散有興趣的話,你可以進去看看。你剛剛講說是單一的設計平台,因為這個是一個平台,所以你有任何的訊息、稿件,事實上你很容易往上丟,像我們看到Impact Hub有類似專欄的東西。

  • 我可以拍一下嗎?

  • 當然。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都可以當作共同的平台,以我所知,他們是一個。

  • 今天的討論會做成transcript,以往來過office hour的人的用法是,比如你可以說我上次跟唐鳳談這個,至少你們meeting之前他可以先大概看過一下,你就省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