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已經見過很多次,很佩服你們這個世代的人,你看你們辦公室的人都很年輕。

  • 我跟牧青來拜訪你的原因我稍微描述一下,這幾年做的事情,也希望政委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事,因為金融業是臺灣大概最需要改變的一個領域,我們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希望金融業慢慢改變,但是要發生什麼改變、做什麼,我裡面有稍微介紹,跟政委稍微描述一下。

  • 同樣的資料,我在2月多開始跟各主管機關都報告過了,主管官員都在場,我很快跟您報告一下,前面有一頁是摘要,就大概說明一下,您看完就瞭解了,因為您真的反應太快了。

  • 金融業所面臨的改變,其實真正最大的改變並不是科技進步到什麼地步,而是人口的結構跟科技的搭配不對稱,金融業為何最晚改變?因為一般人十歲開始打電話、十五歲可能就開始上網買東西,所以支付是金融業最早碰到的,但是一般人會買保險、財富管理是到三十五歲至四十歲,所以變化是比較慢的。

  • 金融業本來就有設門檻,你要買一個基金要3,000元,年輕人也不能做,所以等於與科技發展不能搭配。

  • 在過去幾年的改變是因為應用場景,不同demographic的人都可以受到金融業的服務,包含中國大陸出現的阿里及Wechat,這個叫做「場景金融」,也就是在這一個場景裡面,可以提供過去沒有提供的金融,場景金融大部分都是我們所叫的「普惠金融」。

  • 就是達到inclusion?

  • 對。您非常清楚,我後面描述一下,所以我在臺灣做的改變就是這樣子,從第3頁開始。

  • 我們在談的金融科技,適用於科技化程度比較高的跟年齡稍微偏低的人,也就是這個圖右邊的這兩個東西,但是在現在的文化其實有很大的,我剛剛也跟牧青討論到,不管是臺灣或者是全世界的狀況,其實文化開始有一點逆傳導的效果,因為文化裡面科技含量變多了,所以這一輩的人是因為下一輩的人開始用iPhone,用舊了就開始用。

  • 我自己的例子其實是一個例外,我可能是最早用的,因為我喜歡做這個,大部分現在臺灣50多歲、60歲在用iPhone的人,是因為子女用完,舊的給他,他發現不錯再用。

  • 其實包含飲用星巴克的習慣也是一樣,大部分臺灣飲用星巴克是1980年代這一群出生的人,我們小時候臺灣人不喝咖啡的,你早上出來外面吃早餐,早期是吃燒餅油條,後來是吃美而美,一開始有星巴克是因為1980年代有一個不要在家也不要在辦公室活動(third place)的需求,可是重點在於文化會逆傳導,所以我們認為金融也會從年輕這一輩,同一群人開始有金融的需求,再去影響老一輩。

  • 當然第4頁很簡單,到底是Enabler或者是Disruptor,您一看就知道,這個很簡單,我稍微說明一下,像digital banking的主要模式在全世界各地已經證明比較容易成功的是場景金融及純網路銀行。它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微信支付,因為是messenger,這個也是為何我後來還是決定幫LINE來臺灣做這一件事,如果申請不到LINE還是會回日本推動。

  • 現在年輕人間很大部分的金融場景裡面就是使用微信背後的相關服務,所以我帶的很多金融業的年輕人都在大陸工作,這一次春節他們回來的時候,我用台幣買完單以後,他們跟我說他們已經年紀大了,不要我請客,就直接用微信支付打到我在微信支付的臺灣帳戶,對臺灣的威脅就在這個地方,金融可以分為第一場景跟第二場景,分帳是第二場景,如果台幣被使用的比例大量減少,就會成為一個更弱勢的貨幣。

  • 我們剛剛講的還是我今天用台幣買完單,將來也不是沒有可能,我直接用人民幣在臺灣付完之後,最後拆帳還是用人民幣,這其實是比較麻煩的現象,所以我有說服LINE,將來在臺灣很多部分資源都要留給臺灣,我已經花了八個月,我也跟金管會報告過,未來LINE在臺灣所有做的銀行業務,資訊必須留在臺灣本地,且要記名才能承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歡迎臺灣的資本,因為資本對於結構,影響比較大。

  • 第二個關鍵是電商加支付,這個場景最有名的是阿里,但是他的影響力以頻率來講,不會比上mobile messenger,我想這個不用太多的解釋。

  • 第4頁說明我希望用FinTech把臺灣的金流留在臺灣,關鍵在於第8頁,臺灣討論很多次,像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及電子支付,我大概做最久,也跟您報告。

  • 知道,當然。

  • 我覺得大家都是誤解。這裡面最大的誤解是,我剛剛講的第一場景跟第二場景,您真的不用客氣,其實我是從你們年輕人的身上學的,經濟上第一場景,古代是從C2C轉到開始有商業經營,一路往B2C做,在1995年ebay出現,網路上又開始做C2C,我跟遠方的人做是C2C,可是他的payment沒有被滿足,所以在1998年的時候,Elon Musk做了一個叫做PayPal的公司,Elon Musk及Peter Thiel這兩位我相信您都知道他在做什麼。

  • 他們在做思考的時候,其實就做了非常巨大的改變,在本來現有的金融帳戶前面再加了一個錢包,金融業面臨的困境永遠是帳戶思考,可是錢包就是人的思考了,你可以選擇錢包綁定後面任何一個帳戶,所以錢包就是人。

  • 我也用這個例子來舉例,有一次中華電信的人問我LINE跟iMessage有什麼差異?LINE在管通訊錄,把你當人,中華電信在管頻寬、電話號碼,他把你當成人前面的電話號碼,這個是相反的,所以我們打LINE的電話,別人打給你,我只要回撥就可以了,如果是iMessage,你跳出來外面再找電話,這個狀況是一樣的。

  • ebay出來以後,不管本來是開哪一個銀行帳戶,前端都可以綁ebay,但是ebay在美國,您也待過,就是它本身背後綁的是信用卡,因為信用卡太普及了,但客戶不太會從信用卡裡面付,因為要付18%。

  • 但是在2004年淘寶網做同樣的C2C,背後是灰色地帶,綁了銀行帳號,就變成一個非常巨大的改變,錢包也有現金了,也有現金之後,再加上2006年、2007年開始智慧手機,就變成off-line的個人轉帳,也可行了,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ebay是第三方支付,也就是確保過去B2C,我跟你之間的交易,中間有第三方銀行或信用卡公司會做。

  • 到了C2C之後,是由PayPal來做第三方,所以應該這樣看,第三方本身是一個性質的描述,但是電子支付也好、行動支付也好,是屬於載具或者是應用場景的描述,性質上第三方支付造成了巨大的改變。

  • 我舉一個例子,臺灣金融業的支付要付中間很多的費用,我跟您匯款,今天吃完飯要一起分帳,假設您先付了,我們另外四個人要把錢匯給您,臺灣的銀行業裡面,不用付款的一定是同一個銀行,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是我以前服務的中國信託,有三成的臺灣人是他的客人。

  • 假設你們兩個要分帳,您一樣是中國信託,他一樣是中國信託的機率是九分之一,就算一個人平均三個帳號,還是回到三分之一,更何況我們是一個群眾,五個人要付款,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高達90%以上的像支付寶跟微信支付才可能做到簡單的拆帳。

  • 所以前年我在銀行公會推動,街口在今年就率先做轉帳,LINE也會藉由高雄一卡通的iPass開始做個人的轉帳,但是我覺得看起來街口本來沒有應用場景、是補貼,LINE本身如果可以讓客戶從應用場景轉過去,是比較有機會的。

  • 這個地方是第一次銀行業所擔心的,也就是跳過了傳統的金資中心減少了一些付費的費用,但這一件事在中國其實本來就有十多年的爭辯,在2015年或者是2014年的12月24日,他們已經出台了,中國也有類似金資中心,是央行的人民銀行清算系統,也不對金融機構收錢,所以理論上,銀行不應該對消費者收太高的錢,所以這兩個是一樣的:一個是組織內的改革,這在臺灣不可能發生,我也沒有真的想像大陸一樣要做這一件事;另外一個方向是透過第三方支付,可以本質上解決這一個問題,因此以縱向來說,第三方支付,因為個人跟個人成為可能。

  • 後面這一頁的圖(第5頁),其實這也是我一直關心的,過去我們在金融業或者是在企業界講的是金流、商流及物流(第9頁),這個圖是在顯示過去長期以來的狀況,基本上是2000年以前,一個人90%的狀況,在發展的經濟國家都是B2C,你都是跟商家買東西,只有5%的人,是在菜市場、路邊攤是用C2C的交易,本身還不成為一個商號。

  • 可是在未來,其實說現在就是了,人的行為在第一場景就很複雜了,可能是B2B2C、可能是B2C2C、可能是C2B2C,這一種情況之下,金流要趕上,包括第三方支付都是在做這一件事。

  • 更重要的事,人的行為巨大改變,我們去銀行是辦銀行的事,我們喝咖啡是喝咖啡,但是我們在用手機的時候,已經很難用區分我在做的是工作休閒或者是娛樂,這個也會慢慢發生。

  • 舉例來說,臺灣有很多銀行學習了美國跟歐洲的銀行,把咖啡店、銀行開在一起,他們沒有想清楚這一件事是不會成功的,人進銀行基本上是覺得咖啡是不用錢的,歐洲也好、美國也好,一樓咖啡店,你還是pay for 咖啡的錢,但是在咖啡店一待待一個小時,您今天需要的時候,上去二樓的銀行辦事,未來可能旁邊有一個角落,這裡面有幾個特色,人的行為是願意待在咖啡廳的時間比待在銀行長的,因此應該讓銀行這個服務去進入咖啡店,而不是銀行跟咖啡店各開在旁邊,像中國信託十年前開過,也失敗,國泰人壽在延吉街、忠孝東路也做一個。我自己觀察,我不敢說是大成功或者是大失敗,大概是這樣子。

  • 第9頁問一個問題,底下有一條線是B,也就是所謂傳統的平台經濟或者是共享經濟,對不對?

  • 但是上面分成B跟C分別是什麼意思?

  • 我舉一個例子,假設這個B還是舊有的品牌,進入電商有horizontal的電商,是B2C,但是因為B2C電商有時要扛存貨或是做什麼,他不願意,所以會開出來是B2B2C的,可是B2B2C非常有意思,因為既然變成B2B2C,就算是網路的百貨公司,大家在那邊掛牌,也會出現B2C2C的狀況。

  • 合購、團購、短期群募這一種?

  • 這個是叫做新的品牌崛起。

  • 什麼是B2C2B2C呢?

  • 這個很有意思,像網路上有很多像486先生,其實自己凌駕原有B的品牌,這個B跟C是合在一起的品牌,可是又是去賣LG的東西,所以是類似這樣的狀況。

  • 這個模式我瞭解。

  • 所以你的B2C2C特別講的是一種新的組織模式,可以這樣講,不管是以前禮卷那一種東西,或者是現在已經完全分散的東西,這一些東西,C可以是很多不同的C,並不是單一的人,但是最底下的C是有代表性的一個人?

  • 同樣一個圖放在文化上解釋、虛擬上解釋、金流上解釋的意義是不同。我要說的事情是,這裡面傳統沒有被滿足的是C2C的這一種東西,以及C2B的東西,以前這一種金流不會發生,因為C沒有刷卡機。我為什麼要特別在這一段時間說明?因為他們希望我在日本工作,但我跟他說我要回來臺灣,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溝通。

  • 另外一個可怕的事情是,我們會慢慢失去對於mobile messenger文化的主導權,其實大家沒有注意到,除了LINE之外,wechat在臺灣使用率越來越高,在大陸工作的人越來越多,裡面有一些公司,像微保,賣的就是旅遊平安險,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在臺灣你買保險,旅遊平安險是跨國性的商品,只有臺灣人跟壽險公司買旅遊平安險,全世界各地都是跟產險公司來買旅遊平安險,這個是非常特別。我舉例來說,你要買一個保費1,000元的旅遊平安險,如果是壽險的話,其實你買同樣的cover,在產險是600元,只有六成,但是為何在臺灣是壽險公司在賣?因為產險本身在臺灣的市場是比較小的,你不可能為了買600元的保險讓業務員到你家,他不賺的,因為他的毛利是三成,可是本來壽險業務就是找壽險公司,所以打電話給他,他等於是做服務的延續。

  • 機場一個攤位都好幾百萬,產險公司賺的起,也做不起,就讓壽險做這一件事。這個時候發生一個有趣的現象,以航班來說,如果今天買旅遊平安險,如果你有能力在美國買AIG的旅遊平安險,一樣cover在亞洲的航班,如果你去買中國大陸的保險,一樣cover在臺灣的航班,在臺灣買的保險,也cover你在海外的航班,所以金融商品分為流通的地方跟製造者。

  • 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我們會希望把這個留在臺灣,因為微保是臺灣富邦私人投資,跟微信合起來是微民保險,在大陸專門賣這種破碎式的產險保險。臺灣分成三家航空公司,沒有daily fly或者是價格比較昂貴,所以很多台灣年輕人去歐洲是坐東航到上海轉機、國航到上海轉機,如果跟東航合作的話,連基本保險的需求,都會很自然在東航發生,所以我們會從mobile messenger開始,我幫你做travle planner,我會賣比較便宜的保險給你,當然是比較經濟實惠的產險給你,你plan完之後,我就會賣你保險,你到機場前的每一秒都可以做。

  • 這個跟過去的保險不一樣,臺灣很多人在機場買保險都忘記一件事,你從家裡出發到機場就沒有cover了,因為你還沒有買,你到那邊才買,還有包括馬拉松也一樣,你跑馬拉松一樣,你跑馬拉松的時候,在今年1月18日有出現一些小狀況,我們希望可以賣給你保險,就是保險是四小時至五小時,過去沒有辦法賣的是,即使是壽險業務員,也沒有辦法到你家賣50元,這個不划算,我們是在做破碎化的user base的保險,我們對於舊的傳統市場,我們沒有太大的希望,所以我也不會賺大錢,但是我會賺錢,讓你可以隨時隨地讓你拿到需要的,這是我們做保險相關的。

  • 我為什麼說這一件事對臺灣非常重要?因為消費者的資訊在這端是active base,我們會把資料存在臺灣這個地方,但我們不會做任何純粹個別的銷售用途,但我們在行銷上分析臺灣人的行為。

  • 我想就是做這一件事,FinTech的財富管理也是一樣,其實臺灣政府有在做了,叫做「基富通」,臺灣買基金是全世界最便宜的2%,基金的製造商、管理者是每一年收1.5%,可是分銷商也是銀行收你2%。

  • 只要一個理專跟你講一件事就是2%,慢慢應該有一些折扣,像美國是3%,但是美國已經興起,慢慢降到1%,臺灣的銀行本身還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一般還是收1.5%,但是政府的「基富通」公司出來要打破這一件事,因此就收0.6%,這也是我們會跟他參與的,我們幫他做一些導購,將來我們也會扮演同樣的角色。

  • 當然因為這樣做,而且減低了分行的成本,我們的費率及門檻會慢慢降下來,我們的金額不用買3,000元,我讓年輕人知道消費完的零錢也可以買,信用卡的點數也可以拿來買,可能買150元,就可以買,慢慢養成好的習慣,不要去買複雜的南非幣、土耳其幣的結構性商品。

  • 當然包括更深的,像供應鏈上的融資,其實只要用好的區塊鏈或好的ERP系統,可以確定沒有風險,像報酬率是3至4%,我們會回去給消費者投資,會高過定存的百分之零點幾。

  • 我大部分都在做這一件事,也希望FinTech跟文化上相結合,可以讓消費者參與活動時使用小額支付,不要付太多的代價。

  • 這一次的地震我自己很為難,雖然一般人都對於花蓮縣政府不太信任,我們還是很早就推出了募款的機制。

  • 至於如何使用,一開始臺灣捐款的時候都比較情緒的,但後來沒有注意到,其實這裡面善款的使用是有很多可以討論的,不過我們在跟總統報告的時候,我也覺得這一次救災做得很好,他們在溝通上也有用到LINE的幫忙,當然也是客氣,的確可以做到比較多的幫助,所以我們也跟國家防災中心可以合作,除了很多走原本的方法之外,也會用LINE來傳輸。

  • 下一頁,我也是金融業比較怪的人,我可能得罪很多金融業的人,但是不連續創新才是改變創業,我自己是開特斯拉的,大家想說歐洲汽車工業領先這麼多年,但是沒有辦法在最早的時候做出一個好的管理,但我覺得這一段時間看特斯拉,我也特別研究,只是把舊的手機用的電池幾千個放在底下就可以做好的電源供應,我覺得看起來滿符合新的要求,而且充電都是晚上,對於碳排放的傷害是比較低的。

  • 最後,我說明一下為何要做這一件事,依我自己的觀察,「人」才是最後的本質,很直覺想到蘋果,會想到什麼,對每一個世代就不一樣。

  • 還有文化的逆傳導,訊息的傳遞就可以改變,從以前C2C在一個部落化,人類花幾千年是要把資訊集中,看一樣的報紙,但是資訊是overflow太多了,所以造成個資的部落化,因為LINE的群組,你也看不到別人在看什麼,我從四年前在金融業開始調查每一個人覺得什麼新聞最重要,結果四十歲以上的人,他們認為希拉蕊用個人信箱處理公務的這一件事,但三十歲以下的人覺得炎亞綸認為下雨會導致地震,而且三十歲以下的人不認識希拉蕊,她那時才開始要選美國總統,而四十歲以上的人不認識炎亞綸,我想大概是說明這一個現象,我們希望可以做這個。

  • 區塊鏈的發展,留給他(說明)。

  • 我大概講一下,去年全國會議,文化部……

  • ……我有看綜整報告。我不敢說看完全部的逐字稿。

  • 文化卡就是文化成年禮的禮金,是這個概念。

  • 我一直批評既然要做這一種事情,其實不應該重複消費卷的概念去鼓勵文化消費,而現在這一種這麼方便的數位載具,應該要用區塊思考,我覺得臺灣有時翻譯的名詞如果直接翻,可能會去曲解那個意思,那個東西就是新工具的挖礦或者是什麼,又或者是被當成另外一種投機型的金融工具。

  • 但是實際上是如何回到社群的這一件事,這個是本質最關鍵的事情,也就是重新被構築起來,如果政策可以做的話,我有跟他們提的是,如果要發這個禮金是可以的,但是要發成熟效應,這個在總體經濟學不完全是這樣子,但是我說變成政策工具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寫入每個人發3,000元,但是這個東西必須要在文化消費體系裡面流通十次之後才可以對齊,這個東西是出現之後我就可以強迫他在這裡面經過十次的交易轉手,但是這裡面有對象跟對口,可以重新取得更完整的,我覺得政策效果是一個。

  • 社群其實是……您把它想像成這一些獨立工作者在這裡面,沒有靠山、靠行的情況下,也可以取得某一種,像剛剛奕成所講的保險這一件事,其實文化部也有試著,我們正在文獎條例的修法,也有講到藝術家保險的這一個部分,因為工作時間很不穩定,像每一年的工作時間是3至9月,不符合一般(工作時間)。

  • 這一種模式可以提供另外一個思考,這個如何落實在這一個圈子的可行性,像鄭部長一直在提倡要支持生態體系,我覺得這個部分其實是非常基礎的可能性,我不清楚的是,這個東西像司長級的,他們可能長期以來喜歡公部門的施政計畫的思維模式,有什麼樣理解上的問題,我還是希望透過你這邊,可以跟他們有更好的連接。

  • 既然政策要導向這邊,其實就不應該做像以前經濟部,也就是鼓勵大家去買節能冰箱,那其實是非常歪曲的,我覺得反過來,可以導向很明確以社群為base,還有實際上可一更基礎取得實際上流通的資料,也就是連普查都不用,因為普查有一些無效的,在這一些過程中,我想關於使用者的加密資訊,也就是隱私權的部分,這個其實是沒有問題的。

  • 我想政委您自己是IT的專家,我稍微描述一下,當然阿里雲還是誰昨天才剛出來說今年是區塊鏈泡沫的一年,在商業上的泡沫是當年荷蘭的鬱金香就泡沫,1997年到2000年的網路也是泡沫,泡沫就像啤酒一樣,泡沫底下還會有一些東西。

  • 區塊鏈被大量拿來使用交換及ICO,我覺得是太初期的冒險,但是區塊鏈的特性,您很清楚,它非常適合做很深的供應鏈跟很寬的供應鏈,但它本身是非常昂貴的計算,也是非常耗電能跟耗時的計算,但是如果所做的事,像食品安全鏈、醫療鏈,金融業最適合的不是小額交易,小額交易跑完就吃掉7%的電,然後再加上一大堆的東西,但是區塊鏈裡面如果拿來作為供應鏈的融資,可以確定交易是否發生,可以看到上游再上游。坦白來說,前面核發的貸款不過後面撥款就不會發生,沒有前方的文件,後面是不能撥的

  • 用在文化部這邊,我自己也在文化部當評審,看他們談區塊鏈是太模糊的觀念,以履歷及牧青講的都是有可能的,重點在於很多狀況下,是不是可以加入這個區塊鏈,這個是自由加入的,像發文化卡跟個別的消費額度,這個是自然而然會加入。

  • 像區塊鏈有相同的跟不同的,我覺得這個政府可以處理。如果今年區塊鏈真的是一個泡沫結束以後,也就是可以完整思考這一件事。

  • 七、八年不知道您是不是在臺灣,十年前有發過消費券,丟到大海的一個東西,不能區分它的價值在哪裡,但如果將來有一些補貼、相關的東西,是從C端開始的,區塊鏈的應用是有機會把它合在裡面,對我們金融業來講,傳統B2B的金融裡面,區塊鏈代理是非常天經地義的,但是區塊鏈應用會讓C端都加入這個架構裡面。

  • 我自己覺得臺灣現在是業者的心聲,我覺得現在金管會非常地棒,這是我有史以來看到最open mind的金管會,我跟金管會報告時提到現在的長官不僅用了很多專業,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是跳脫出來的,我也跟他講說以法律背景來看產業的看法不一樣,不是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應該是知道區塊鏈有什麼應用。

  • 文化鄭部長有一個完整的政策觀念,應該可以結合科技,這個區塊鏈整體來看可以做到什麼地步,我覺得這就會非常有趣,但是要更高一層來看這個東西。

  • 像臺灣在看最大的資料庫、醫療資料庫,如何在安全隱私的狀況下來加入這個東西,因為他是以人為背景,不能說在醫療上屬於一個區塊鏈、在文化消費上屬於一個區塊鏈,這個東西可能是政府要用最高層來看這一件事。

  • 回過頭來,區塊鏈幾個核實的價值,讓我覺得可能需要重新思考的,我們需要一張實體的身分證加一張實體的健保卡嗎?還有自然人憑證,我們需要三張這樣的東西嗎?這個是我覺得將來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 我覺得這個東西讓金融流回到驅動實業的推動,金融過去最大的問題都是在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就是出現那些資本市場跟實際上的經濟是沒有關係的,我覺得這個部分是有機會把它扭過來的。

  • 我應該是被金融界罵最慘的人,我的想法是降低不合理的charge回給消費者,謝謝政委的時間,如果您對於裡面有任何的問題,都歡迎與我聯繫。

  • 好的。具體回應一下。

  • 我現在思考這些都是在用分散式帳本(DLT)的角度,因為看一個技術是要看解決什麼社會問題,而不是看他用什麼技術手段,你就算不用區塊鏈,也還是可以做分散式帳本,而且不用區塊鏈的時候,花的電還少一點,所以「區塊鏈」三個字,基本上我自己在政策說明裡面很少用,也就是分帳式帳本,也就是DLT,你用區塊鏈、燒CPU的方法做到DLT,或者你相信Intel的CPU,等1秒鐘的方法,也就是PoET的方式,或者是PoS的方法(乙太坊的方法),現在有太多了,有些是區塊鏈、有些不是區塊鏈。有些是區塊、不是鏈,有些是鏈、而不是區塊。所以我不如說是分散式帳本,因為他們解決的是分散式多方的責信問題,能解決問題就好。

  •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完全同意說,如果我們現在要有一個有一點像社區貨幣型的消費卷的話,這樣子的話,確實分散式帳本是一個能夠提升責信的技術,但它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在這個技術之外還有非常多別的技術需要進來,才能不是只解決責信的問題,而能解決你剛才所講的生產循環的問題、你剛剛提到個資隱私的問題,我想這並不是萬靈丹,但分散式帳本可以創造一些必要的條件。

  • 第二,剛剛提到醫療的部分,我們目前在推一個新的概念,也就是所謂開放演算法的概念。大家都叫做開放資料,其實不涉個資的才能開放,但是我們硬要把個資的弄成無涉個資,就只有用過統計手段,這個時候可用信非常之弱,所以也不太有人在用。

  • 我們現在推行的是相反的,你開放開放演算法,像現在加入社會創新黑客松,就讓民間的朋友們提一些算法,這是新的算法,但我們是讓資料主管機關來運行,確保沒有個資侵害,把運行完的統計結果,按照他想要的統計方法回送給他,這時一方面保障個資,二方面保障可用性,這個用法跟剛剛的循環,可能這個用法比較用不到分散式帳本,所以這個時候就比較沒有工業試鏈的問題,這個是一個方法。

  • 我們滿學習的是,首先健保卡目前用的加密算法真的應該要更新了,一直抽插也會耗損,所以感應式的也勢在必行,大家對於健保的相信程度跟身分證相信的程度是不一樣的,至少三張會變兩張,但還沒有辦法變一張。

  • 但是我們有開一個會,而且有逐字稿,我有邀請他們說留下以後變成一張的空間,現在還沒有併,但是雙方儲存空間的需求是相同的,所以未來要併,技術上是可以的,但是法制上要改四部法律、無數個行政規則才有可能變,那個是不是留給下一個世代,這一個世代先把自然人憑證、身分證規格統一,先把健保卡跟感應式的身分證規格統一,現在自然人憑證,甚至也發給外國人了,這個跟健保又是完全不同的體系。

  • 以目前的這個法令,大概不可能兩個合起來,但是可以讓這兩個在技術上盡可能相像,未來的事就留給未來的世代。

  • 自然人憑證是最容易做非接觸式的。謝謝,表示政委有注意到,因為我們查了公共資訊沒有看到。

  • 相關的逐字稿,我再用連結的方式提供給大家。

  • 謝謝,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