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幾個是來自一些臺灣區塊鏈社群,我們最近會辦一個很大的活動,是一個三天的活動,也就是像國際級比較大的活動,像會有論壇、攤位及黑客松,這個活動比較特別的是某個大企業或者是某個大公司辦的,但這一次的活動,其實我們是由社群起的,因為臺灣之前區塊鏈社群發生一些事。

  • 有些檯面上的人並沒有讓這個環境更好,他們拿到資源,但是並沒有讓這個環境更好,像台北的以太坊(註:意思是以太坊社群沒拿到資源),我們是IOTA社群的管理員,我們自己在做的,也就是希望大活動可以聯合辦起來。

  • 像臺灣COSCUP也是小社群。

  • 對,一開始想像這樣的形式。

  • 像區塊鏈跟比特幣瘋長,一開始是小社群,仍在開發,最近像矽谷,大家都在瘋區塊鏈,所以技術跟社群的話,有些人蜂擁而至,像討論未來區塊鏈的發展,我現在還是學生,學區塊鏈的方式是幫助保險公司省成本。

  • 我也有出國看一些東西,我發現區塊鏈解決了人的信任,也可以改變任何事,讓很多社會跟我們原本運作的規則或者是既得利益者的方式是可以被打破,價值可以被重新更分配,因此那時就覺得這個東西離我理想很近,所以後來就決定不去學校了,這一年就開始在這邊打滾。

  • 一開始是先看一些投資,然後開始研究一些公司、技術,也決定為這個地方打拼。

  • 導火線是最近的區塊鏈,以前是看比特幣跟投資的東西,那一些國際的人重新開始萌芽,所以臺灣現在是在一個萌芽期,因此很多人將順勢而起。

  • 很多國外的單位看到臺灣覺得是東亞一個值得發展的地方。

  • 不會把你們的網域拿掉(笑)。

  • 這兩個月內來對臺灣非常重要,因為中國把很多區塊鏈公司bang掉,韓國也是,日本有一些規則,但是區塊鏈的人不想follow那一些規則。

  • 但是越南、泰國也開始發展起來,有一些大的論壇在那邊辦,但還不夠大,突然原本在社群裡面打滾的,會發現這兩個月來,突然所有國際的CEO,大家全部都瘋狂來臺灣,並不是來臺灣說話而已,而是真的帶著錢、技術,或者是帶著交流的心想讓臺灣的社群更好,因為這樣子,所以資訊產業也開始起來。

  • 我覺得這也是我一個錯,我之前跟一個不好的人合作,我創造了一個在這個圈子裡面有一個網紅的粉專,後來在10月多的時候,我們跟他合作三個月之後,他偷走了,他現在是這個圈子最大的粉專,但他並不是想為臺灣社群,比較像騙名的人,他出國好了,直接跟國外接觸說他代表臺灣社群、國家政府,且談監理沙盒之類的,會覺得臺灣有這樣的人,因此很願意跟他合作。

  • 有錄音、有負責(笑)。

  • 把大家帶來臺灣,把這一些神主牌請來供著,然後辦活動之後就覺得他很有名,然後就走了。

  • 但是我側面接觸到國際CEO,他們真的是想要帶著錢跟心來,大家都知道全臺灣的工程師環境很好,比中國跟其他的國家更好,因此真的想要建立這個社群。

  • 那個人把一些很好的項目,那時臺灣都在討論,大家也想發展,也就是開始做那個社群的項目,把那個帶來,但他自己辦一場會之後就走了,臺灣這邊沒有社群,但臺灣真的有很多人想要接觸,但是那個人現在算是這個圈子裡面最大的網紅,也開始辦很多的活動。

  • 但是因為用一些方式,像剛剛那一種太誇張的方式,因此在業界有一點黑掉了,雖在這個圈子滿有名,也就是社群跟業者圈裡面,但是普通的人來看則是另外的東西,普通的人看到的是FB,會認為評價很高,而且又真的帶很多人、名字來。

  • 像我最近跟資策會的人聊,他們知道他的問題,因此不想提供資策會的場地給他,也沒有要跟他合作,但是最近3月24日要辦一個活動,還是掛著資策會跟社會創新中心的logo在他的頁面上?

  • 是我們這個嗎?

  • 應該是,因為辦在空總。

  • 就是這個地方。

  • 臺灣的社群是滿亂的。很多很好的東西,國際的人開始注意到我們,我們去接活動,然後就發現這個問題。

  • 這幾個社群,像台北以太坊、IOTA或者是研究比特幣鏈,但是也是我們一起參與。

  • 應該是說我對社群也有一點責任,而且那個人是不好的,最近因為這一件事發生,因此大家可以凝聚在一起,那一些小小去中心化的人,突然在最近也聚集起來,國際在這兩個月內,還是有人會持續來臺灣,然後很focus在臺灣,我覺得這個是很棒的機會,因此把臺灣的社群凝聚在一起,我們一起來辦很大的活動。

  • 像我自己的風險很大,我自己也是學生,只是比特幣有賺一點錢。

  • 恭喜。(笑)

  • 現在組政大的一些人,以前都不去上課,然後覺得相信社會比特幣價值的人,全部踏入到區塊鏈這邊,我們以這一個小團隊為核心,然後組織整個社群來辦大型的活動,也想要把層級拉到夠高,那個名字就不會被騙走。

  • 比特幣現在不到美金1萬了。

  • 差不多上下。

  • 滿好的。我有看到你們的企劃書,但我只有看到一天的活動?

  • 有分兩次,這個是一系列的,我們解釋一下,將來是一系列block city的活動,那是比較小的(活動),也就是單純的論壇,但是比較大的是3月底的綜合型活動。

  • 3月24日就是和社創這邊的活動同一個時間?

  • 是後來才出現的。

  • 我理解沒有針對它。

  • 但是3月24日那個是更想要跟政委聊聊,因為這個本質上跟政府的機能更有關係,不知道政委有沒有時間,很適合請政委來講一段話,以及3月底(活動)……

  • 這裡有幾件事。像維斌你們已經邀了,對不對?就是台北市資訊局長。

  • 他好像還不太確定,因為朱大哥……

  • 局長沒有來的話,朱宜振也可以來?

  • 他一定是可以,因為IOTA是由他支持出來的技術社群。

  • 你們現在的目的是這一天專門講ID。這個ID是跟帳本的關係是?

  • 應該是說那個區塊鏈的意義是,我們自己有用乙太坊,像我們有一些交易,或者是網路上的身分,像其實也有代表你是數位身分,你再弄丟就沒了。

  • 我們早在有分散式帳本以前,就是用PGP…

  • 像有人覺得這個東西綁定生物的一些認證,或者是別的想像很不錯,雖然臺灣沒有人有,有人提供這一些東西,也把一些團隊帶過來,那就可以來幫他,也是藉由他的力量,讓大家開始注意到這個議題。

  • 只有ID hub跟魏國章是確定的?

  • 還有「拉麵」(指朱宜振)。

  • 但這樣感覺很匆促。

  • 對,但是至少是台北智慧城市辦公室的負責人可以幫忙,希望可以請到資訊局長來講,一開始想說可不可以請到市長,但是他對這方面沒有概念。

  • 如果這個題目沒有很凝聚的話,我建議不要太高調,因為馬上會有系統整合商來找你,你就說對不起。

  • 其實朱宜振也有跟我們講說不要太高調。

  • 其實臺灣的議題論壇都跟別人走,雖然我們不是很清高想要做,而是試圖推推看臺灣有沒有辦法推議題出來,但是我們想這個是區塊鏈很重要的落地應用之一。

  • 這個是比較小的,然後再延續一個,也就是看看能不能創造一些小種子,然後之後在這個議題上延燒下去,這個是比較小的。

  • 三天那個比較大?

  • 那個是第一次寄,但是那時企劃書有一點不完整,有點不好意思讓你們誤會,有提到ICO用。

  • 猛一看好像是要圈錢用的(笑)。

  • 不是,不是……其實我們把ICO弄得超級小,那個是一部分啦!但我們是focus在各種議題,像有找會計界、法律界,還有一些加密貨幣界的人來深入探討各種領域更深的東西。

  • 我稍微解釋一下那個活動,我們是想要把高度墊高,也就是讓大家看到臺灣,所以會有論壇,大概是五百人至六百人,就是給一些比較用名氣,也就是真的這個領域很深,也就是開始問一些KPMG的副總或者是NASDAQ的人,像會計帳如何認列到加密貨幣,他們也很頭痛,也很想說,因此那個論壇是給一些門檻比較高,但比較願意更深入瞭解這一個事件,也就是很注意各個層面來塑造出區塊鏈的現況,或者是未來的難題及想像的展望。

  • ICO雖然很淺顯,但是會給他一個議題來說這一個東西,假設撇開一些東西來說,我們很認真挑選廠商,其實其他的講者都是50分鐘,ICO一個人只能10分鐘,有一些對未來的想像,其實是很顛覆性、是很酷的,是可以打開那個眼界,那個是論壇包的。

  • 國際的人來並不是想要社交或幹麻,第一天晚上會辦小酒會,第二天晚上會辦另外一個活動,給裡面VIP的人。

  • 更大的意義是外面有很多攤位,除了一些普通的招生ICO攤位之外,我們也會想辦法用一個小區塊鏈整個未來的體驗,當然這邊還在構想當中。

  • 這邊的目標,其實我覺得是我想要打破臺灣現況的地方,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在學校,後來我們政大開始開了一些區塊鏈相關的課程,我都去聽了,但老實說滿失望,也就是想像這一件事,另外一個是他們追的速度是我很久以前看到區塊鏈的案子。

  • 第一波的時候,也就是停留在中本時代。

  • 我們覺得臺灣的教育體系這樣根本跟不上,像臺灣的未來是半導體,接下來是AI,比較不適合臺灣的情況,沒有超級大的公司,但其實區塊鏈超級適合臺灣,如果去連沒有發展一些領域,或者是教育體系沒有跟上的話,就會很可惜,以我在擔心未來小學生的立場,我是這麼想的。

  • 如果可以更後面一起發展,等教育體制往上,否則這樣只會有幾個人特別強,然後就被國外挖(角)走,因此我想說整個市場都起來之後……如果在這裡跟上,國際資源也接進來的話,也許會不一樣,也許是另外一個臺灣可以做到世界的等級。

  • 開始有一些跡象出現了,也有一些不好的跡象出現,我只是一個小學生,剛好有一個機緣可以凝聚大家。

  • 像政委您,或者是有一些人都覺得不會接觸到,發現臺灣其實很有能力接觸這一塊,其實開源軟體的想像,像台北以太坊有,而且有COSCUP,本質上是很契合的,我個人覺得非常有機會。

  • 我離開學校一段時間,是在網路上寫一些文章,而且大家會進行一些交流,總之想說辦活動的話,就希望一起幫忙,然後希望可以跟社會交流或者是推動這個關係的發展。

  • 我在學校學到這些,像英文或者是那個知識還不夠,我開始跑社群之後,每個人交流的,比如知識的速度、眼界拓展,這個技術一直在更新,但是我可以追得很快,所以這個也許是可以改變教育體制的東西,因此外面的boost,雖然TA是一些普通人或者是初學者,是一個學校的學生,學校很多人都知道區塊鏈,就像我剛剛講的那一些,但是來這邊就接受某些公司做一些區塊鏈的新創,是用完全不同的邏輯,這個東西就會開始改變,而這個改變的種子就會撒下去。

  • 其實除了普通社群之外,我開始集合學校的學生線,像也台大、師大的學生,我雖然不能影響很多人,但是可以找學校社團領袖洗腦,我可以傳教,他們就有信仰,他們是有影響力的人。

  • 這次活動很特別的是,這個社群還沒有創造,我們就把他們拉進來,本來沒有機會接觸到國外很多大咖的人或者是新創,我拉他們來,像我真的要辦好這個活動,真的要找什麼之類的,但我們的理想是為了這個社群或者是這個環境,因此我就拉了一些人。

  • 像這一次的活動有一些人是烏合之眾,我想要讓他們接觸這一些人之後,也許回到學校就成為擴散的網絡,像臺灣有三、四十個或者是四、五十個人,然後就會被擴散,有一人是資訊圈,然後再把突破點拿過來。

  • 這邊的行銷重點是放在學校或者是普通的行銷,讓學生來看,讓他們有一些改變,然後整個東西就會開始做出來,我覺得很好玩。

  • 這個活動有第三個part,也就是辦黑客松,像NEO那一次,其實它兩天前活動才出來,活動都沒有確定,我們熬一整夜,跟國際團隊終於要到規則等等,然後終於寫了一篇報導讓大家知道,不然其實不會有人來的,因為那幾個幫忙承辦的外國人其實不太瞭解臺灣的社群。

  • 那就是試試看,結果發現效果不錯,而且其實大家的反映不錯,雖然大家還是罵那一些code太不成熟了。

  • 就是不一定要用Solidity,要用什麼寫就可以用什麼寫?

  • 對,主要是用Python寫,但有些東西Python做不出來,所以很多人罵。但是這個滿好玩的,雖然現在踏入NEO這個是文化。

  • 你們這個大活動還是要針對NEO寫?

  • 不會針對NEO,我剛剛說這個是社群聯合的。

  • 目前會做的是三個,Ethereum、NEO、ADA。

  • 因為NEO跟Cardano比較好寫。

  • 其實滿想做IOTA,但是不適合辦黑客松,不知道要做什麼。

  • 還沒有smart contract,可以比賽寫pitch(笑)。

  • 我們剛剛講很多跟社團結合,像可以幫忙籌辦黑客松,也是有一些投資的小社群,但並不是詐騙不好的社群,而是看到這個幣的本質,還有對於金融體系有一些想法,他們打滾過,也知道,因此用三個社群來用工作坊的東西,兩、三個社群來用黑客松,然後一些比較像學生社群還沒有想法的時候,就可以用論壇等攤位,這個大概是我們的想法。

  • 這樣很棒。

  • 但是風險很大,其實我們決定辦這個活動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契機,那個人有騙到兩個外國人,那兩個外國人,像Cardano跟NEO在臺灣的大使,他們之前有辦過很棒的活動。

  • Cardano是香港的那一個?

  • 他算是香港,但是他在日本ICO發展。

  • 一開始是叫做IOHK,是不是?

  • 2月底的時候,那兩個外國人來找我說也被他騙了,其實帶來了很多,也就是跟很多國際關係很好,帶來的是國際資源,這個是為什麼Neal辦得起來,聽說是跟官方討論,而且可以爭取到21萬的首獎獎金及15萬的獎金,這個是帶給社群很好的正循環,我們辦這一些東西,都沒有收錢跟金流,但我們是因為對社群有理想的,他們也是這一種人。

  • 一個月前,我突然發現國際局勢,可能再過一個月,像5月的時候,日本突然法令改變或韓國的中國團開開放或是東南亞團起來的話,有任何一個變數發生的話,焦點就不會在臺灣,而且甚至再也不會有這一種機會,現在是一個很奇怪的空窗期,包含金融監理沙盒之前很慢,但最近出來,然後看起來超有希望。

  • 這個月真的很難得,所以我在一個月前決定辦這個活動,組了一個烏合之眾,但我們特別的是跟社群一起創造。

  • 因此我們想說這個是對未來有很大的影響,雖然我只是一個小人物,但是我做的是影響整個臺灣的命運,我們的走法是跟以前不同,想說委員是不是可以參與一些幫忙的地方,或者是提供一些概念。

  • 我只是一個小人物,我跟大家說的話,其實大家不太會有什麼東西,像我這一些理念跟這一些東西,如果靠更多人一起說起來的話,然後塑造出來是一整個時代,很多人一起的概念,也許這個時代是更好的推動,最大的問題是這個速度,如果再慢下去,又再脫節了。

  • 臺灣社會對於區塊鏈的理解度,我覺得落後於國際平均,大家其實不太知道在做什麼,只知道比特幣很賺,但是已經發展到很多未來的東西,我們希望有一個大活動,也許大家會看到到底怎麼樣可以辦這麼大的活動,不只是圈內人,大部分的活動都還是關注在好的活動,也希望可以讓有興趣瞭解或者是還不知道的人,也可以發現這邊有一個新的東西。

  • 這樣很好,但是你說國際平均,我想並不是全世界平均的意思?

  • 沒有,就是看地方。

  • 地球隨便抓一個人……對區塊鏈應該沒有什麼瞭解?

  • 臺灣相較來講,整體上比較不知道這一塊。

  • 而且我覺得這邊有一個意義,也就是對整個社群文化,像以前臺灣的社群是各做各的,像區塊鏈社群最明顯的一件事是技術社群一區、投資社群一區,只要有人混進去的話,就會被趕走。

  • 像我們辦IOTA也是在試驗另外一個方式,我把這些人放在一起,雖然投資人一直講幣值,覺得很煩,比如看一些幣的未來、使用場景或是商業式的模式,或者是看一些商業價值,他們真的很厲害,而這一些技術的人可以創造出如何東西,但沒有任何的想像,因此那時IOTA就硬把大家用起來,這是社群文化,當然一開始我們被罵到不行,但是後來大家開始認同這一個文化。

  • 這個特別之處是因為,那個奇怪的人把一些突然在這一個時間點讓大家凝聚,基本上大家的本質還是習慣分散式、小小的,臺灣本來這麼小,任何資源、資訊更加流通會更好,他們剛好凝聚在一起,我們一起革命情感帶領那個活動,他們可能開始會有一些交流,然後之後回到這一件事之後,然後就不一樣了,而臺灣社群就會有非常大的力量,這個是社群文化的發展。

  • 像以前有這麼多技術的人,像台北以太坊有這麼多的事不做,因為有看到太多詐騙,像這一次他們也很防,但也是失敗了,這個是這個活動另外一個意義,也是在這個層面。

  • 我是有看像IOTA社群,在HackMD上有一系列的讀書會,我都有在追。

  • 應該不會看不懂。

  • 我試著在追,但是覺得追不太上,要爬國外的一些論壇才知道。

  • 我自己是從2000年,那時看Cypherpunks,幫忙Freenet的中文化,那個是非常久了。像Napster不在意曝露身分,後來都被抓了,所以主要是把隱密性加進去,現在有別的東西,但是我想當時大家的想法都很簡單:你越普及,但又能夠保障一定的安全性,也就是信任,這兩個如果可以兼顧的話,到最後可以重建一個分散式的信任關係。

  • 我大概是2000年開始跟,主要的概念是這幾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PoW、PoS、PoET,這一些新的東西,都是把它的特性加以強化,但是你後面的那個想像,我覺得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也就是並沒有整體的轉變,因此還跟得上,但是確實發展非常快。

  • 被金融跟投機的推到很高,現在是這樣子。

  • 以前技術社群最大的困難,像OpenSSL的基本加密技術,很少有人願意付錢來維護。

  • 這一波至少確定解決了基本加密技術不會沒有人維護的問題,因為這一些密碼學工程師突然變成很有錢,不需要跟別人拿錢。(笑)

  • 現在很缺技術人才(笑)。

  • 就算從資安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大福音(笑)。因為缺錢才會去為非作歹,大家都不缺錢了,就比較不會被歹徒吸收。

  • 駭客都不缺錢了。

  • 好像滿有道理了。

  • 這是半開玩笑,是聊天而已。

  • 你們現在辦這個大會,我剛剛看了一下有英文網頁嗎?

  • 正在做當中,大概這一、兩天會用上去。

  • 我們覺得當然任何社群,只要是開放的社群,像你沒有排除誰進來,我覺得都是好事,大家越互相認識,其實詐騙就越沒有辦法通行。

  • 對,應該從正向方面創造好的東西,他會存在……

  • 是因為市場需求。

  • 我們從市場需求來解決更好的。這個是我們想要做的。

  • 至於分散式ID,Vitalik來的時候我有跟他聊一下,我至少能保障的是讓大家不會被查水錶。

  • 這個很重要(笑)。

  • 查水錶也走入歷史了,臺灣以後沒有查水錶了(笑)。

  • 但是你說一下子要央行、國發會買單,其實現在有一點像IP、TCP、UDP最基本的東西還在收斂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新的TCP是什麼,IP後面的那一個原理,那個數學上沒有問題,但還沒有變成一個大家變成上層實際可用的架構,不然大家都變成IP位置,有什麼用?

  • 所以這個部分國家不太可能一下子就來導入,即使來導入,也是在非常有限的部分,像捐款公益的責信,像這個是非常快,或者是醫療,也就是當成一個好一點分散式的資料庫要用,這個就跟你們所講主權式的ID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個是掛在現有的主權底下,是讓中央銀行或者是衛福部可以承受更高的災損,地震的時候更可以確認他的身分,但是這是一般式分散式資料庫技術,其實不需要分散式帳本,但是你剛剛講的這一些需要分散式帳本,又沒有成熟到我們這邊現在就可以用,所以現在是有一個落差。

  • 其實我也還滿清楚這個東西。

  • 技術目前大概是10%、20%之間,還很早期,主要是大家的議題關注度,我們希望臺灣社會能夠彌補認知的落差。

  • 我覺得這個就是學習圈的概念,對金融沒有興趣的人學一點金融知識,對網路協定沒興趣的人學一點網路知識,趁這個機會互相學習,以這個角度來看,我非常同意你說是用科普或者是彌補學校教育不足的部分切進來,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

  • 應該是說我們還滿清楚這一些gap,像以太坊的問題很多,IOTA更不用說,很多其實還不能用。

  • 但是我們想要做到的是先把這一些資訊圈打破,也就是開始發展一些前期準備的東西,那一天真的東西到了,社會就跟上了。

  • 等於大家有法學素養,而這個素養真的是很重要。很不錯,加油。

  • 我想分散式ID的部分,如果你們約得到李局長,他是最適合的,他比中央的任何人——包含我——都適合,他是可以說出「我們下個月做什麼」,但是我們講不出來,我只能說「我們不來查你水錶」(笑)。

  • 聽說那時是拉麵被說要主動用IOTA,我相信他很瞭解這一塊未來的潛力。

  • 他們等這個技術很久了,他們辦公室許多的運用之一就是這個,看起來各種性質都有的出現,他們很願意try,他們也不會鎖死,下一個再來也再簽一個MOU,但是至少台北市民對於市政府一直試東西,這個是很容忍的。

  • 像這個是挺大的,我們在看這個圈子也滿多報導。

  • 那個消息一放出來的一個禮拜內,全世界四十幾個就被全世界的報紙報導「台北市」、「IOTA」(關鍵字),這也是對臺灣很不錯的指標。

  • 臺灣的好處,是我們不缺可以當實驗場域的東西,像「空氣盒子」社群或者是其他的社群,其他地方可以放資料也還好;你剛剛講臺灣有很好的互信在開放源碼社群上,基本上你是開放源碼的話,就會把你當作一份子,你們只要保持互相學習的情況,我跟之前一樣持續關注。

  • 至於要為了這個去弄什麼法規調適,我覺得過兩年再來談。

  • 也不會想弄法規。

  • 兩年之後,應該就會開始有了。

  • 政委會想要來參與?

  • 我就遠端關注。我自己的研究領域跟這個重疊性比較小,我在做的是大家如何互相理解彼此的立場。

  • 開會的時候求取共識,是人跟人之間的共識,並不是機器跟機器間的共識,很多概念也許你可以互相參考,但沒有辦法拿過來用的。

  • 所以我的研究跟像AR、VR或者是MR,或是AI裡面語言部分或視覺部分,那個是特別相關,但跟分散式帳本可以說完全沒有相關,所以我是以一個一般Open Source的心情在追,你問有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我不太有什麼可以分享,事實上是這樣子。

  • 區塊鏈並不是那個基礎,而是有社會層面、法律層面等更多層面的價值。

  • 這個是我說還在等的原因。像Vitalik來,我們有對談,有一個很關鍵的是,如果明天他被車撞的話,那乙太坊要去哪裡?

  • 因為乙太坊的治理模型跟一開始就消失的比特幣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很多的創新是靠這一種,我們在Open Source社群叫做「終身善良獨裁者(BDFL)」,像Linux也是這樣子非常久,等到商業被接受了,大公司不再容忍Linux一個人管,才會出現副手、才會出現基金會,治理結構才慢慢從一個人變成所有的利害相關人。

  • 你在技術上很容易設計,但是在人類社會上放出去,會經過非常多的階段,要從國家的階段來看,我們要從標準制定的話,是要從Vitalik的手上放進來,我們才能做,不然一翻兩瞪眼一下子就沒有了。

  • 目前比較大的社群都是在標準化的過程中,IOTA並不是以數學出發,而是以工程師出發,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CPU會做出來,所以他的標準化進度,我們看得出他的誠意,但是他們來的時候,我還是說要做出來,也就是RFC要寫出來,我們才可以進一步談,不然我們理解你的誠意,但現在很難以國家的力量來做任何的事。

  • 也很誠實跟你們說。

  • 如果以臺灣社群發展的角度,如果有一點預錄一段致詞之類的,也就是對這個社群來講的凝聚力這一件事?

  • 我跟一般其他情況都一樣,你們有什麼想要我講的,你們寫一個稿子過來。如果我覺得不適合講,或者我們數位政委的另一位——也就是我的機要——認為我不是很適合講,我們也會直接說。

  • 其實你剛剛講的那一些,我覺得就很ok了。

  • 那就拿逐字稿裡面,你覺得比較順耳的段落email過來,我也許可以唸一遍,如果我覺得前後不太一致的話,你有逐字稿可以用,至少先這樣子。

  • 之前有很多類似的理念,像無條件基本收入也是一樣的狀況。你說明天就要實施不太可能,但是十年之後有沒有可能改變人類的文明?是有機會的。

  • 所以從這邊到那邊,還是要照顧一下社會感情。

  • 我覺得國家支不支持這一件事,沒那麼快有必要,本質上有一些去中間化,其實國家支不支持都一直會有力量起來,這個部分滿有信心。

  • 我是有信心國家未來是可以支持的,我們現在是想說架舞臺、播種,我自己想像是這樣子。

  • 好啊!那就這樣子,我覺得滿有共識的。

  • 像剛剛我講,這個都是我想像的,像我想聽一些比如我對於教育體制的想像,或者是社群未來的發展?我加進來,然後突然把大家拉進來變成是前所未有的事,也就是怕讓大家發展不好的事,像現在大家各做各的,我覺得突然做到很大一個,我想要聽聽看政委對於未來發展的想像。

  • 我以前主持Open Source的經驗是,儘量增加被車撞了也沒事,而社群還是可以好好群聚的bus factor。

  • 要是一個人被撞了就沒了,那這個並不是社群,而是「seafood跟他的快樂大朋友」(笑)。如果有兩、三個,當然好一點。

  • 但是我們的目的是,你的組織社群方法,能夠盡可能讓大家知道,然後就算做得爛也沒有關係,其實像COSCUP就是這樣子,因為大家都是志工,也就是有最基本的要求,不要像老闆教員工一樣,你的重點是盡可能接觸到多的人。

  • 因此我覺得這樣子的話,你要一直去檢視你的……或者是一、兩個月在國外,看看社群能不能運作,等到bus factor大到五至十,這個社群有自己的動力,就不太需要seafood,如果還在一、兩個的時候,也是要小心。

  • 這個是我最想要用的東西,像你要出頭,或者是不能出頭之類的,這樣怪怪的,一年前是在學校消費的學生,現在卻來做這樣的事。

  • 像您剛剛有提到比特幣有賺到一些錢,所以才可以支持做這一些未來會很有潛力,但現在沒有任何變現方式等等的事。

  • 我的意思是,其實比較資深社群的帶領者,為何可以帶這麼多的社群?

  • 因為有帶爛過很多次的經驗。(笑)

  • 所以你並不是特例,我的意思是,並不需要特別覺得自責,說一開始什麼視人不明或者是怎麼樣,那個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 像Linus Torvalds帶他的社群時是25歲,我開始帶Perl 6社群是24歲,所以資深資淺,不用特別放在心上。

  • 好像都在標準內。

  • 你也沒有特別年輕(笑)。

  • 其實大部分的原因,是差不多在這一個年紀的人,才能完全不去想要跟誰交代,就是只需要對自己交代,這個才是最可貴的地方。

  • 如果社群真的帶出心得來了,你就可以慢慢像我一樣,一輩子都不需要跟誰交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 可以分享一下當年社群的帶法嗎?

  • 就是環遊全世界、一直辦黑客松。當時滿有名的是,任何人只要罵我的Perl 6實作,一天之內一定會接到我的信,然後給他一個commit bit,等於是給他github的權限,以今天的比喻是,任何人在PTT、FB說什麼,就立刻肉搜到Twitter、FB,然後直接請他commit,說不爽你來(笑)。

  • 我們當時是做Perl的新版,當年看起來很渺茫,好比會刻意發commit bit給Python的發明人,或者是像我們的成員,小孩剛出生就馬上給他一個帳號;簡單來講,我們開發出讓任何想來亂的小白,都能在非常快的速度被我們吸收成一份子的方法,我有講後面的運作流程,叫做「開源之道」,那個也有分享出來。

  • 不管對你這個計畫的讚美或者是批評,基本上都不是針對你,那都是那個人自己的體現。但他既然願意讓你看到或者是聽到,就表示你們有建立關係的可能性,你只要不要玻璃心,就多一個傳教的對象,隨著教義的擴散,敵人就愈來愈少。

  • 像帶Perl 6時,我有一陣子生病,沒有帶,結果他們產能更高,然後就慢慢做完,也不需要我的干預,這個是最好的狀態。

  • 因為做得好,大家還是會記得是哪些人發起的,做壞了也不是某個人的責任,我想開放源碼就是這樣子。

  • Linus也有整理出他的經驗,後來也有出「純屬樂趣」「黑客倫理」,有一些社群經營的書。

  • 如果這樣的社群動力沒有改變,那你怎麼樣做都不會錯,不用特別擔心。

  • 你覺得對於社群的成員,會一開始先看看他的狀況來評估是否適合一起加入,或者是都不會?只要有意願加入再說?

  • 有意願是最重要的。

  • 不一樣的是,以前大家都是技術維護,但這邊應該是加入錢的關係跟名聲的關係,怕只顧錢的部分。

  • 我比較贊同這個,來就來,而不用怕。

  • 但是如果你設有某種標準,即使是在基礎的標準,都會讓人覺得跨過這個門檻,可以換名聲及換錢。

  • 像我這邊Office Hour,誰都可以來,有人要選縣長、做政治動員都可以來,大家知道隨便都可以來,這樣變成見到我也不能拿來換錢,也就是不會覺得見過唐鳳就是被背書了,因為全臺灣都知道你下個禮拜三就可以見得到。

  • 但如果有設門檻,我同意不管再低,都要一直維護住,就不是變成換名聲的東西。

  •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像很多詐騙的直銷人,他們不需要什麼,其實我們社群在,也有人在,像很多人會來這邊做一些導流,把人吸走,或者是做一些投資的詐騙,有些人被騙過去,這個詐騙被生成。

  • 最近滿有名的,也是從我們這邊被導過去的詐騙,很多人被騙錢,這個是我現在遇到很大的問題,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跟利益牽扯在一起。

  • 可是那不是基本曝險的概念嗎?就算是很老實投資,並不是詐騙,還是可能血本無歸?

  • 你說是每個人負責的嗎?

  • 我是說投資本來就是這樣子,就算是再好的專案,它還是可能是血本無歸。

  • 這邊有一個問題是,很多人進來不一定在學生,可能是大媽之類的,他們一進來的時候,他們其實不會知道這一些基礎知識,他們沒有能力判斷,如果那時直接給他們,他們就是一定會被帶走,這個完全可以預想。

  • 這個就像提款機轉帳不要超過3萬元,後面有一些考慮。

  • 我想要分享兩個觀念,一個是沒有你這個社群,會被收割的還是會被收割。而你的社群定位在技術投資及投資、科學的對話,更應該把這一種素養當作任何人一進來就讓他先知道的東西。

  • 如果沒有你這個,就算你把他擋住不進來,他還是在別的地方被騙,是沒有差別的。

  • 這樣處理下來之後,大家就不會有這個紛爭。

  • 所以我覺得都進來,但是同樣保持的一個透明性,甚至開始說我知道各位就是會有來騙人的,每個人自己能夠承擔的風險多少,如果你專注於技術,你根本不想賺錢,這個是一條路;你專注於金融,就要算自己的避險,如果專注於法律的話,就要看技術成熟的程度,我想每個人可以承受的風險都不一樣。

  • 像你剛剛講大媽,如果你先問他這些問題,也都會慢慢找出路出來。

  • 所以不是說不設門檻,而是設了要自己把自己教育好的機制,就像國民教育的機制,如果都不設的話,就直接讓大家知道裡面會有一堆騙子,這個也是一個辦法,你自己決定。

  • 有看到東吳社的很慘,但也覺得可以試試看。

  • 你現在要求基本素養或者是自評表或什麼,我覺得就像你所說的像一個實驗,也許你到最後會發現花很多力氣做這個,但要匡錢的人進得來,或者是你發現只要設計好到一個程度,確實可以讓凝聚力更強。

  • Open Source以前是分享技術,我們只認licence,相對比較容易。如果你覺得金融、法律界的人進來,需要其他的code of conduct,就去發明。

  • 這裡沒有人純技術、純法律,所有的人都跟錢有關係,很多人會因為錢就被帶走。

  • 出這個license有可能嗎?像有什麼公約是?

  • 現在有很多「社群行為準則」,像至少不要彼此性騷擾。但重點不是COC本身,而是整個社群討論出彼此間如何互動COC的過程,我有另外一篇演講說這個,就是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Rails Girls。

  • 這就像全民一起修憲這樣,最後不管產出什麼都可以改,但是經過大家討論之後,不管最後門檻怎麼樣,至少對彼此都會更理解,我覺得這個才是社群的意義。加油。

  • 謝謝,學到滿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