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什麼可以幫忙的?

  • 請大家吃(拿出巧克力),情人節快樂。

  • 專程來吃巧克力(笑)。

  • 像我們在簡報上講的是,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是做數位行銷跟人力招募的公司,因為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到很多年輕人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其實不太會推銷他自己,不管是文字或者是別的,我們想說可以做什麼,因此我們就有dropbox,我們就想說把我們知道的東西作分享。

  • 我們先作企業參訪,就是我跟我的客戶,參訪這一些大的企業,比如燦坤、資策會。學校雖然也有辦參訪,但是都是參訪相關科系,我唸資訊的,我可能就參觀科技公司,我唸金融的,可能就參觀銀行,但事實上我們唸了相關科系出了學校之後,不見得剛好是那個產業,可是學校排的比較是相關性的。

  • 其實有很多無限的可能,我們想說做不一樣的事,也就是安排年輕人,不限制你的科系,反正我有一個參訪的主題,你不是唸科技或者是電商相關的,都可以看看有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因此我們也會要求企業做職場的參訪。

  • 他們通常在參訪的時候是被帶進一個會議室,有很多的企業處理,然後再從會議室離開,我們很難實際發現職場是怎麼回事,所以參訪比較特別的部分是,我們希望能夠看到職場,也就是員工事實上如何作業,我們想要讓他們有一些感受,也就是可以讓他們有這樣的感受。

  • 因為我們自己在企業間,其實越大的企業,分工越細,並不是剛進公司的人,就可以直接跟高階主管談話或者是請假,但是高階主管可以努力跟經營到這個位置,必然可以在職場上這樣的看法,所以我們在參訪裡面也會有這個過程。

  • 3月份我們有再排新的新創公司叫做「健康力」,這個是我們3月份排的,一群一百多個醫生背書這一家公司。

  • 是益生菌嗎?

  • 對,我們有安排這個參訪,我們也有要求這一些橋段,這個是我們當時覺得可以做的,我們那時只是想說把工作這麼多年,我們覺得在職場上有一些關鍵的地方可以協助年輕人,在還沒有進公司之前,就可以先瞭解。

  • 瞭解完以後就會覺得哪裡夠的、哪裡不夠,是不是在還沒有畢業之前(瞭解),或者是給學生一個標的,(讓學生瞭解)這個公司是不是喜歡、這樣的職涯是不是他喜歡的,因此是透過這樣的方式。

  • 我們後來做企業參訪的frequency太久,我們覺得這樣對年輕人的幫助不大,我們把中間的高階主管一對一對談抽出來,我只要找到十五至二十年產業的高階主管。

  • 對,像這樣,我一個月就可以排兩次,就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更多不同的產業,也就是瞭解到高階主管的職涯是怎麼經營的。

  • 因此前年12月開始排這一件事,我們進了社創之後也排了四場,因為有不同的產業、不同型態的高階主管,從他們的眼中分享出職涯,他們看看這個過程中還滿值得幫助年輕人,他們也沒有charge任何的費用,他們覺得可以幫助年輕人做什麼事,我們就開始做這一件事。

  • 進了社創之後,好像可以有一些更多的新的idea,我們發現還可以做一件事,也就是都可以錄影,現在年輕人對於多媒體都很有興趣,我們的講座是互動式的,並不是演講,我們是30分鐘先講職涯過程,我們接著非常重視職涯這一塊,也就是講師在上面講,Q&A也有,但是時間比較短。

  • 很精彩的演講,但如果沒有提問的話,也不知道要講什麼東西,我們希望年輕人來的時候要提問,所以我們Q&A拉很長。

  • 因此這裡面有很多針對職場的問題(說明),因為是互動式的,因此我們想要讓更多的年輕人聽到這一些前輩的想法,因此進入社創之後就進入Youtube,我們在11月開始做這一件事,我們在社創的時候做這一件事,也就是萃取。

  • 有的前輩可以萃取一至三個,但是每一個是3分鐘,或者是傳遞某一個idea是很重要,我們想要把在職場經營的技術觀念、道理透過這一種很短的影片,可以讓年輕人很快地吸收跟截取,而這一種又很容易傳播,因此就給你連結,你可以很快吸收,我們就想說來做這一件事,也就是可以更快傳遞這一些好的職場觀念出去。

  • 因為我們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特別去推銷這個平台,其實我們做數位行銷,我們也可以做廣告,但我們覺得我們的內容還不是很多,因為製作的問題,所以時間上陸陸續續出來。

  • 因為我們還在抓觀眾的喜好,因此我們還在測試。雖然我們覺得很好,但我們發現年輕人不見得馬上就會catch到,也就是口味太淡。

  • 比較沒有梗。

  • 也就是到底要如何抓到年輕人的口味,讓他們注意到這個東西,因此我們目前還沒有任何的數位行銷,只是先去生內容出來,然後去調整影片的類型。

  • 其實已經讓我們抓到一個方向,也就是可以製作更多職場類型的影片,都是3分鐘至1分鐘的部分。

  • 我們接著想要做的是職場的一天,我們以前協助求職轉職的過程中,其中這個流程,也就是從開始找工作跟找到工作,中間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要瞭解這個工作的JD是什麼,然後具備什麼樣,一定要跟自己mapping,自己去應徵這個工作的時候,分數會比較高一點。

  • 我們發現很多年輕人不會看JD,然後去了之後,發現好像誤入了這一間公司,然後又離開,就會造成履歷像滾石一樣,這個是我們看到比較新興的年輕人比較容易犯錯,因為還沒有意識到如何去準備職涯的這一件事。

  • 因此我們就想要做職涯的一天,也就是mapping到研究那一個公司的Job,到底一天是在做什麼,因為工作是每一天累積的,如果知道這一件的東西要做的時候,我累積了一個禮拜,又或者是累積了一個月,累積了一年,所以一天的單元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做的是「職場的一天」在不同的行業下;有人講「BD」,但是「BD」到底是什麼?

  • 業務拓展的觀念大家都會講,但是怎麼做不知道。

  • 我們要縮短到最短的一天,因為當知道一天要做什麼的時候,也就是知道未來每一天工作是什麼樣的情況,又或者是理財專員或者是設計師。

  • 我們想要做的是訪問的方式,也就是我們身邊認識的,但是沒有辦法用一個就做完,像一個BD,我就要找四、五個,然後再從裡面找到共通的方面,然後再做1至3分鐘的動畫影片,也就是「職場一天的BD」。

  • 這個好處是,我放上去的時候,我們就會告訴年輕人說當你要這一個工作的時候,你不是很清楚的時候,你可以來我這邊看,你就知道BD在幹麻,就可以想到接下來每一天要做什麼事。

  • 看看這個事情是不是我願意投入去做的,這樣子在選擇工作的時候,至少可以幫助他進去之後,就不會覺得後悔或者是搞不清楚狀況再進來。

  • 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

  • 我們其實很有想法做這一件事,但是這一件事很難變錢。

  • 我們每次在說明的時候,他們問我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說實在的,我們在看這一件事的時候,也就是短期真的沒有辦法把它做成什麼商業模式,當然我們可以做訓練或者是開課,但是那些我覺得並不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為這一些東西都有人在做,但像我們剛剛所說的是,職場的技術方法,然後在職場一天要做什麼關鍵的事,其實我們覺得這一件事相對於我要去開課或者是要輔導人家求職,就會覺得這個事情比較重要。

  • 因此我們每一次在問的時候,我們就在衡量,其實我們的想法是,未來一年我們沒有想要做什麼賺錢的事,想要把testing的過程中,找到年輕人的口味,然後再來把內容更豐富一點,有一點是在聚眾的階段,也就是把真正能夠瞭解Youtube對他能夠幫助的地方,能夠更明確知道。

  • 我們現在有一點是,我系上的學姐,她是系主任,也就是當職涯委員會的委員,我會協助她,讓大四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我們去分享我們的職涯,然後再安排面試的課程,但是我們會去研究一些aggrasive一對一的協助她,等於學姐今年才開始做這一件事,以前都沒有做,想要有這一些口碑之後看是不是可以擴大。

  • 他們跟我們接觸,我們在想的是,尤其是大四,如果沒有再去唸研究所,可能出來就業,他們跟我們講得很好,想做的事很接近,而且現在又可以跟學校直接合作,因此我們現在有一個專案,想做這一件事。

  • 所以那時我們就會想到內容要更豐富,因為光是這一些還是不夠,因為是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方式去闡述職涯的這一些東西,但是在進一步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更多的內容可以做這一件事,我們進一步想說可以變成線上的課程,像我學姐,就可以建議大四的學生都可以來先看過一遍,然後再on line跟off line,他們可以事前的study,然後再來training會比較有幫助一點,會變成我們的內容要更豐富一點,因此我們後面就有在想專案。

  • 我們有點想做TED-Ed,也就是教育的另外一個訓練,TED-Ed是用更多的動畫去說明地理、歷史跟文化;我們也想說是不是可以做職場讀書會,每一個前輩就是去推薦對職涯的書,就像之前的說書人。

  • 不一定是來自於職場的前輩,覺得對他的影響很大,他覺得也可以透過這個方式去瞭解,也就是到底對職場的影響為何這麼大,是不是相對我也會有一些幫助,像其他不同的東西,這個是另外一個專案,也就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動畫的方式像TED-Ed的部分,與更多職場的東西。

  • 還是想過職場音樂會,因為職場工作很辛苦,如何去振奮自己跟消除疲勞,這個也是大家會用的,但是不同的主題,最主要的目的是我們想要找出哪一些系列是,年輕人願意去接觸更多的職場智慧與職場資訊。

  • 今天會跟政委約的原因是,因為您看了很多,我們想要分享給您;除此之外,常常會被問商業模式的這一件事。

  • 我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的內容沒有人喜歡的話,談商業模式好像太早了,因此我們想把content的品質再豐富一點再進行。

  • 你本來是行銷跟人力顧問,這一些等於是你的promotion 材料。

  • 我的意思是透過這個品牌,讓更多人願意接受你的服務,這些等於是行銷品,對不對?

  • 跟我們公司做的沒有關係。

  • 你們沒有因此有新的客戶嗎?像你剛剛講跟大學合作,那個也算。

  • 不過也是加入社創之後,我們才有。

  • 應該是說加入社創之後,我們也有把這個分享給周圍自己的朋友、學長姐,學姐很好奇我們與職場相關的來加入社創。

  • 我覺得政委講的是,我們在做這一件事,因為我們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因為我們覺得這一些東西並不是一個business去宣傳,但是我覺得社創對我們比較有幫助,他們很好奇社創是什麼,為何會加入;而目前只有這一個case裡面。

  • 像在地下室做技職國手體驗的部分,他們也成立了一個新的社企,也就是跟技職過手合作去辦一日的體驗營,甚至像鐵工我們覺得是很粗重的,但是也可以用來做藝術等等,等於普及對大家的瞭解,他們又把這個盈餘去作修補學校的老舊圍牆或是一些需要重新裝潢、整理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又讓學生更認識到技職,未來又可以為技職的創業家找到新血,後面有一個滿成立的商業模式。

  • 我想以你的情況,比較不建議靠自己完全賣內容。目前純粹靠做內容的營利模式,不外乎是訂閱、廣告、業配。但如果以企業作為內容來源,又一天到晚業配企業、把不好的講成好的,只是為了讓業配的客戶能有新鮮的肝(指新進員工),那雖然或許可以快速賺到錢,但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 並不是社會創新一定都有商業模式,只要讓其他的生態系裡面覺得這個創新跟點子有幫助、促進,這樣也可以變成是你幫助他們的社群。

  • 您剛剛講的這一個idea還沒有想過。

  • 社會創新是一個點子或者是想法,又或者是像你剛剛講的本來就有講座,為何不剪成短片等等,大家都可以做,也不只你這個做,而且這個是你樂意看到的,你當然看到學用落差比較少,因此社創是成功不必在我的概念,他們看到、聽到不會做,可以問你,你可以收時薪跟顧問費。

  • 到某個地方發芽了,可能有自己的商業模式,那就是變成所謂的社會企業,而社會企業長更大,有新的創新,又可以傳播到其他的地方,是互相生成的關係。

  • 既然你在社創,而社創的其他團隊,我覺得有很多,像做技職跟職場相關的,真的是有滿大的綜合效果,不用自己重新建立你剛剛講的那一些贊助或者是收入來源管道,你變成是第二線了,第一線有商業模式的人自己去做商業模式,但是你在第二線去支援他,去提供相關的know how,也就是如何放大,等於是這邊辦一、兩場的效益,也就是你可以把那個經驗變成提供這一些人服務。

  • 像我們在做社創以前,臺灣有很多在做類似這一種育成,像社企流有做iLab,主要做的事是已經在做事情的跟只是有一個想法的,想要實驗的這兩批人,想辦法媒合在一起,然後讓他們產生更多的綜合效果。

  • 我覺得以後如果有人在問你商業模式或者是什麼,你可以說:「我們讓別人能夠建立商業模式,或者是我們讓別人建立商業模式的過程中能夠觸及到更多的人,這樣比較是服務型態,並不是把內容當作產品賣。」內容當產品賣是不容易;另外一種是當服務,也就是客製化的服務,我覺得這樣比較接近於你現在在做的事。

  • 但是我覺得你現在在做的是品質相當好,像字幕或者是動畫?

  • 每一場我都有參加,影片錄完之後,我會去過濾內容,才會請美編去設計。

  • 相當不錯,品質滿高的。

  • 我們比較擔心的是,年輕人的吸收度沒有那麼好,我們是要做給年輕人看的。

  • 一個是2C。一種是讓年輕人看了之後,就瘋轉Istagram……

  • ……您是說學校跟大學?

  • 不一定是學校,而是不一定要看學用落差太大或者是走太多的冤枉路,也就是跟目標、價值一致的,像剛剛畢業的學生有求於他們才會來,不管是學校、仲介或者是這樣子,你提供給他的是,他就有一個品牌區別,你來這邊的話,我們有更多類似像翻轉教室的課程、教材,你看了之後,來這邊跟我們討論之後,我們等於有備而來,也就是有更高品質的媒合等等,你是他的觸發者,我是透過你來認識他,而是透過他來認識你,這樣就不用想通路。

  • 喔!就B2B的概念。

  • 對。你是B2B,但是你的目標是2C,所以是B2B2C,雖然我們剛剛說剛性需求,大家都要找工作,但大家自主幫你傳播的話,還要好玩、好笑、網紅這一類的,這並不是你們最投入的東西,因為變成要很有梗的東西,我看你們美編跟導演的風格,大概沒有辦法一瞬間變網紅,這個有困難。

  • 所以先從我們瞭解的方式去進行,這個是最原始的想法。

  • 你們邀的這一些前輩,他們不也是自媒體嗎?不是臉書嗎?

  • 其實一、兩個有。

  • 沒有那麼多的觸及率。

  • 大部分都是素人,他們的FB並不是用來經營個人品牌。

  • 曾經有一、兩個前輩,他的東西出去的時候,這個點擊率特高,我們想說找這一種的話,傳播率是不是很廣。

  • 對,因為TED talk並不是本來就紅了,一開始是因為先找的那一批人本身就有知名度的人。

  • 我覺得如果你們自己要做品牌而不是要透過中間B2B2C的話,裡面邀的人裡面,有一些是必須要自媒體能力的人,等於是透過他們幫你宣傳,這個時候像扶輪社、獅子會很有用,因為一個加入,另外一個會有其他的會員,這個是另外一條路。

  • 這個都可以試試看,但是我想重點是不是你自己吸收掉全部建立通路的成本?因為這個成本真的很高,而且以前你還可以下關鍵字廣告,現在關鍵字廣告超貴,不外乎是透過機構或者是你要的這一些人。

  • 其實這兩個想法我們可以想想看,也就是找一些傳播率更大的人來join。

  • 就是認同這個理念的話。

  • 社創是育成機構,本來是在做技職教育、一日職場體驗或者是iLab裡面有沒有想要被體驗,或者是在跟可能來工作的新朋友溝通之前,有一些讓他先知道的一些事,甚至幫他量身打造做一、兩個節目,我覺得這都很ok。

  • 只是這個部分要跟價值契合,不然就變業配了。

  • 政委說想走這樣的路,但是後來想是不是可以這樣走,也許我們把這個idea做出去。

  • 不一定要你做,或者是背後的想法講清楚,甚至有一個短片講清楚,你們已經有了,就是「職場小旅行」,接著是上節目的人是否願意幫你傳播,另外一個是現有的人是不是願意你變成他們支持的教材,或者是你是他們支持的內容,我覺得這樣子就比較可以維持你本來的社會使命,你就不用好像第一家跟你談的大的,你就變成他的附庸。

  • 這樣很容易被改變掉。

  • 對。所以我覺得保持這個社會創新的精神,第一個商業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 還有,你說跟本業有切割開,我覺得多少還是可以結合一下。

  • 像我們那時做企業參訪的時候,他們從我的客戶當中挑出來。

  • 等於是他的加值。

  • 通常聽到這邊是很歡迎做這一件事,所以很容易做企業參訪這一件事。這個是我們請客戶跟我們一起做,但比較沒有做的時候反而變成客戶。

  • 那也是因為你們在網站上沒有打你們自己服務的廣告。

  • 所以也不知道要找你們。

  • 這個是我們自己在思考的,這個是兩件事,就像你講的,是不是帶了不同的色彩去,可是我們又沒有想要這樣做。

  • 為什麼你們不想這樣做?因為你們提供的服務,嵐蕾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

  • 就算看了這個影片,然後後來說想要做行銷整合或者是想要做廣告投放的東西,這也還是你們的portfolio。

  • 是,這個還是我們的成品。

  • 所以為什麼不把它當作portfolio來經營?

  • 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 這個是你們的首頁嗎?

  • 不是,因為這個是我們幫客戶做的活動。其實我們沒有做觀望,因為我們大致上就是客戶介紹客戶,所以也沒有透過官網去接業務。

  • 瞭解。可是我比較不太懂的是,像這個是你們報名的頁面?

  • 這個很久以前。

  • 這邊是你們公司的名字,但是名字是「職場小旅行」。

  • 當時是因為公司登記才使用功能。

  • 瞭解,並不是你們本來就已經有整合起來。

  • 我們一直把這兩塊切割開來。

  • 這方面其實也可以再細講一下,也就是當作一個成品介紹。

  • 我可以理解這個是社群,並不希望嵐蕾業配。

  • 你剛剛說不想要把這個品牌太過於沖淡,但是不妨用它來加強嵐蕾,這個沒有任何的道德問題。

  • 因為那時沒有設網站,所以也沒有想說要放著。

  • 如果把網站建起來,可以當作一個案例在裡面,你們自己的像客戶的提案,或者是你的portfolio,又或者是客戶間的群組或什麼東西,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加分的項目。

  • 最壞的情況不過是像「公司賺了錢,然後捐一個國小足球隊」,即使是這樣子,大家印象也還不錯。

  • 更何況你做的這個東西對客戶有幫助——組國小足球隊,對客戶不一定有幫助——但是那樣都是公益形象,更何況這個還比公益形象好一點。

  • 我們真的沒有想過要把公司掛進去。

  • 是,我想這個社群也不需要說嵐蕾獨家贊助。

  • 那時一直想說要切割。

  • 當然希望別人能夠參加,不要感覺只有你能做,但是這部分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我看你的網站跟簡報,你沒有很藏私來做的話,你們發起的專案,這個是加分的,並沒有扣分。

  • 你們觀察這麼多社會企業或新創,我們這個有一點像知識教育性的,有比較成功的案例嗎?

  • 有很多,但是前提是有一個社群,而這個社群通常是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也就是每個月給多少錢,不一定很多,但是就是贊助你做知識推廣的工作,但是付錢能夠換到什麼?也就是換到參與權。

  • 像我付你比較多錢,我就可以知道現在最關心的題目是什麼,幫忙我去做那個職位的研究,有一點像公民去採訪的感覺,這個在臺灣就滿多人在做這一類的事。

  • 你們剛剛講「技職3.0」嗎?

  • 像「人渣文本」,有九百多人願意付他一個月7萬的錢,讓他專門寫一些道德倫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實證的文章。

  • 像這個等於是個人品牌,但一個月有7萬就可以持續產出,不需要去賣也不用想通路,只要維持品質就會有人給他這麼多錢。

  •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是「人渣文本」。他在此之前也寫了很多東西,讓大家知道他做的東西品質,不受中間人、也不受業配影響的做法。

  • 這一類用訂閱的方式,你覺得什麼階段適合?

  • 我覺得沒有成熟不成熟的問題,只有這個市場多需要他的問題,像TED-Ed,其實也有一個群眾募資,而且也是訂閱式的,也是一千個人每個月付他錢,只要每個月付1元,就可以在社群裡面知道他們最近在做什麼,然後2元就可以有一些小贈品,但是都是數位的,所以不花錢。

  • 等到25元的時候,就可以來現場,等於攝影棚就讓你進來,你就變成是底下的觀眾,1,000元就幫你做一個人物造型。

  • 每一個都是我付越多錢,我參與的程度越多,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講,你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到某個程度,你的人力成本也不會因為你要做更多的內而增加,不只是志工,還付你錢的贊助者來當作內容產製的社群。

  • 並不是大到一個程度才能這樣玩,而是任何level都可以這樣玩,你人少一點,他就少一點。

  • 我之前有一個網路上畫漫畫的,叫做「PATREON」,有位漫畫家叫做「QC」,就是一般的網路漫畫,每個月付1元,就可以比別人早一天看到他的漫畫;接下來你可以跟他視訊,可以參與他繪畫的過程,所以就有一些誘因。

  • 他做的事是,他有一些目標,就是每個月募到多少,他就多做什麼事等等,到最後他會進入一個狀況,也就是當他錢比較少的時候,他就是做可能一個月才做一次,或者是做的成本是小製作,但大家還是覺得他有才能,這樣子慢慢有更多人願意來的時候,他就做大製作、品質比較好一點。

  • 他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外一個藝術家,也是拍片的,他叫做「Peter Hollens」,像有這些國外的案例,你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看到。

  • 國內的例子像PressPlay,還有SOSreader,你可以多看一些例子。

  • 最後一個問題,其實當初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們自己在跨國公司工作,我們那時還沒有想到商業模式,我們現在做的其實cost很低,等於有場地的費用……

  • ……或者是在社創,就連場地費用也可以省下來。

  • 像前輩也是很願意回饋給一些人,因此我們辦的活動也沒有跟年輕人收費用,因此這個模式,我們有想過,因為我們以前的分公司,像在東京跟曼谷,有很多同事在那邊,其實他們的背景跟我們一樣,也就是跨國公司的經理人,也做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同事有同樣的條件。

  • 我不曉得在國外是不是也有看到類似這樣子的?我們是否億值得把這樣的model share?

  • 一開始辦黑客松的時候,有很多人寫文件,也就是如何辦一個黑客松,像場地、連線、流程、列表及守則,你打勾之後就辦了一個黑客松,這個方法公開的,才會變成滿城的黑客松。

  • 不只是黑客松,有很多技術社群辦小型的工作坊等等的方式,都寫成一個套件,任何人都可以看這個套件來挑適合的場地去辦,這個可以翻成其他的語言,你做一次,你聯絡我一個地圖讓大家看到全世界正在哪一個地方在辦。

  • 我們也可以把整個操作的範本做一個套件,然後share給大家,等於也有興趣、熱忱,自己就按照那個套件在當地做起來了。

  • 在資訊圈滿有名的叫做「Rails Girls」,就是一個人一開始在芬蘭還是哪裡辦了之後,就把怎麼辦的公開,然後他的網站就是在肯亞什麼時候會辦、日本什麼時候會辦,這個網站很簡單,就是全世界加盟的人什麼辦,不提供訓練,就按表抄課。

  • 年輕人從學校到職場,其實過渡期都是很類似的,我們會發現到對於新鮮人的不便利性的時候,也就是趕快在臺灣做成一個模式,而且是cost很低,就可以很容易被移植。

  • 我們可以先從國外的同事分享起,如果真的有興趣就可以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