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是接受國發會的委託,進行公共諮詢與政策行銷的案子。做了一個行為準則,幫我們檢視這樣的規範會不會有問題,想知道實際參與者以及管制的人的想法。

    就研究者來看,他是跟web 2.0接近的概念,可以按照網路匯聚不同使用者的意見,把分歧的意見利用網路平台放到可以聚焦的焦點,彼此可以討論辯論,形成有建設性的看法。要怎麼把這種原先只是行為互動的模式,開始進行規範、準則,甚至行為SOP,這個過程怎麼更具體化。

    請大家參考會議議程的建議程序的圖。有兩部分的發起者,政府與社群發起。

    政府內部發動的話:要做問題指認,需要有行政流程有簽核,要思考如何形塑議題,怎麼選關鍵字,內部作業結束後決定議程設定,屬於哪一個政策階段,立法前或甚至已經三讀,需要有機關加以確認,是內部流程,會進到議題發動的階段。議題發動階段分成兩部分:

    跨部會:比較合適放在vTaiwan

    如果是社群或政府發動,比較適合放Join

    跨部會:比較合適放在vTaiwan

    如果是社群或政府發動,比較適合放Join

    回到政府內,決定是否採納,會要追蹤,如果達成預期成效。這是我比較粗淺的提出這樣的想法。想提交各位與會者進行討論。

    先介紹各位:委託單位的國發會副處長,也請副處長表示一下意見,針對議案有什麼樣的看法。

  • 許教授是本案的協同主持人,期中報告已經結束。這是今年的重要委託計畫之一,做這個社群媒體做到現在,政府部門發現用web 2.0是重要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SOP,可以讓政府跟民眾互動過程中可以進行得更順暢,更貼近需要。

    所以今年二月十日成立了Join平台,分階段開發了不同的功能,目前用起來當然還有可以精進的部分,社群給我們很多回饋意見,我們給機關技術上工具,但怎麼運作才會順利我們還在學習,我們需要給機關學習經驗。希望用這樣的座談,給這些想像中SOP可以暢所欲言。

    這些研究是點閱率很高的,是很有價值的,希望研究可以更精實、更實用。

  • 先請唐鳳老師發言,有備而來,準備了ppt。

  • 剛才在看OGP有哪些參與的判準... 我用口述的。

    事前有先寄簡報給大家,我快速的用簡報來看一下在web 2.0社群的角度怎麼看。這份slideshare網路上有。

    先講基本概念:問社群問題的時候,問一個是或否的問題,是否支持同性婚姻,絕大多數人當下是無法詳細回答的,十秒內決定。請大家來討論政策,是要大家捐出一些注意力,要邀請上萬人,每人捐出5-10秒。怎麼在這10秒多花更多分鐘來了解議題本身?這是一個鏈,只要他覺得中間FB上的貓咪更有趣,就離開了。

    人跟人溝通的時候,我花一小時寫一封信,會希望看信的人不要已讀不回。我在vTaiwan學到一個想法,我們邀請上萬人來表達感受之前,是已經先確定蔡政委、台灣大車隊、Uber....已經各押了至少兩小時,如果大家花更多時間,我們就會花更多時間。先有這樣的commitment,會讓大家覺得這是值得投注心力的事。

    邀請他們提供意見的時候,給他們跟決策者手中同樣的資料,社群才有辦法跟我們做出相同level上的決策。如果你認為他只看得懂懶人包,社群能給的輿論品質也就只能給到這樣,給資料是非常基本的事情。

    各部會不一定知道什麼是合用的資料。有些只是量測的結果「數據」,要先補充脈絡,成為讓人看得懂的資訊;有時是給大量的文字PDF「資訊」,但需要的是結構化的資料,才能轉成機器可讀,用視覺化的方式來處理,一分鐘才能懂的東西變成5秒鐘可以懂。減少注意力的成本,才有剩餘的注意力來幫忙想議題本身。

    柯P做參與式預算的時候說,如果不先把預算視覺化,告訴大家什麼叫資本門,收到的意見只是民粹,不是民主,所以先請各局處把預算釋出,幫助討論聚焦;管爺在TED說,如果只是給出資料而沒有搭配公民參與,那只是說服,不是溝通。

    鬼畫符的部分... P是私部門,G是政府,C是公民或組織。以前公聽會的想法,在產業鏈的時候,是靠產業代表,以他們為代表,有時環評等是讓C可以用委員身分進來,花很多時間但影響不大,外面也會認為為什麼是這些人可以進到內部。

    做web2.0的時候,在政府經營的園地裏面來收攏,這比較接近剛剛許老師說的模型。

    行政院在做fellowship,有一個好處:每一個fellow都可以當mediator,這些人之間有聯繫。但系統上的問題是,一個人進去不可能對所有人完全中立。同時跟政府社群相重疊時,很難完全中立。例如我一向有拒絕網路審查的立場,就不能主持網路中立性的議題,因為無法衡平照顧到智慧財產局的觀點。

    我比較想做的是,除了Join外,在各部會內也可以有Join,希望部會之間在決定議題的時候,對於牽涉到兩三個部會的議題,能有比較常規的平台,每兩周見一次面,並呈給外面討論。文化要改變,不怕丟臉,以前覺得是到院會才決定,但就是這樣在行政院才會卡非常久。

    及早提供給社群,社群才能協助折衷出方案。所以希望許老師除了這個已經很好的架構之外,可以把跨部會、跨部門做進去。

  • 我是目前在衛福部工作的羅佩琪,我這邊大概分三部份說明。一是比較看不懂的部份,二是建議,三是一些大的、沒有納進來的概念。

    第一部分關於我看不太懂想詢問的:我想問這次的案子,它的目標是要做出通案式的架構,或只是寫出 vTaiwan 和 Join 的運作方式?目前的內容比較像後者。但除了這兩案之外,未來還會有很多政府社群可以互動的機會,所以我覺得這次研究案如果可以拉出政府與社群互動的通案原則,會是更有價值的。

    再來是架構圖中的「關鍵字選擇」,我不太確定意思是什麼?「需求確認與行政呈核」,這我不太知道為何要簽核兩次?

    第二部分是建議。建議的第一點,目前架構圖中有提到政府內部要做「議題階段類別確認」,據許教授的說明,是做政策期程的指認,是還在政策規劃、還是立法階段、還是執行中?這件事很重要,但我覺得順序應該調整,一開始就應該做,是放在關係人盤點之前。因為利害關係人分析時要分析影響力大小,但議題階段會跟某些利害關係人例如(如立法委員)的影響力大小有關連,例如正在會期間、非會期間,影響力就有別;除此之外,議題階段也會跟溝通的動機與目的有關,建議應該把議題階段納入問題指認,做完議題階段分析,再來才是做利害關係人分析等。

    建議的第二點,在座很多公務員前輩,會比我更瞭解:「問題指認」的過程是很困難的,承辦人不知道為何上層要指派這件事情。例如上次 Join 指認的五個問題,例如行政院可能原本只有交辦四個字「住宅政策」,長官腦袋裡的脈絡能否更詳細的讓承辦部會了解?是否能在 SOP 用機制來處理?

    建議的第三點,在政府內部的程序裡,政院、各部會都歸在「政府」,但顯然他們的角色是差異很大的。不同政府單位的角色、部會之間的連繫、行政院及各部會的互動在SOP中應該被區別及說明。

    建議的第四點,目前的架構圖看起來,是讓社群溝通限縮在 vTaiwan 和 Join 兩條路,至於何時選vTaiwan、何時選Join?目前的區分法是以「跨部會的議題要上vTaiwan」來分。但我的認知是,等下可以請唐鳳糾正或補充, vTaiwan 是社群和政府方的合作,由社群挑選討論問題的先後,之所以vTaiwan可以 call 得動各部會,是因為政府內有蔡政委在。所以如果 Join 要做,同樣需要的是 call 各部會的政府內部位階,這並不是 vTaiwan 專屬的;我不建議用「是否有跨部會」當成上vTawian、還是上Join的判準。

    建議的判準,僅提供發想用:對我來說,vTaiwan 的機制是「從討論、草案、定案」的脈絡都是在同一個平台上揭露,但是這個時間序列,目前 Join 的機制與平台介面較難達成。所以我覺得「網路原生、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是善用網路的議題」比較適合vTaiwan,就像長照,雖然也是跨部會議題,但我認為就比較不適合用vTaiwan來討論,因為大部分的利害關係人是對網路陌生的,如果要仿照vTaiwan從討論到草案甚至定案都在此平台上發生,會有困難,也不盡合適。

    建議的第五點,Join平台的議題要提報「高階主管會議」,原本 MOHW 是這樣寫,但以我們最近的經驗,其實做不太到,因為高階會議議程太滿,很難保證一定排得進去,所以我們後來改成一級主管(部長、次長、主祕)開的會議皆可。每個部會有其內部架構,會議名稱不盡相同,重點應該是要標明這個會議應該要到什麼層級、以及這個會議的特性與目標,而不是鎖定特定的會議名稱。

    另外,現階段Join平台上同時有政策、輿情、行銷類型的問題,第三類例如某些行銷活動徵集民眾的idea.....你說最後一種需要報到高階會議嗎?或許是在議題階段認定時,先把溝通目標定下來,再決定要報到哪個層級。

    建議的第六點,最後一個階段是寫「政策採納」,主持人提到了可以採納或不採納,我建議架構圖上要分流,如果採納,可能接著列管;但就算不採納,可能也要檢討為何民眾會有這樣的疑問?是資訊不夠公開?說明不夠清楚?也就是「不成案」也要追蹤,後面的替選方案等流程都要納入程序裡。

    建議的第七點,架構圖後面的說明文字部份,像是「資訊單位上架、綜規單位調查」,會建議不要寫定單位名稱,說明要做的事情本質就好,因為各部會處室的分工不同。

    進入第三部分,關於比較大的問題,第一個是「培訓」。我自己是社群出身,今年三月剛進入衛福部,服務一年到明年。今年九月、十月間剛好我跟國發會一起合作,邀請了幾位社群朋友一起幫 16 部會、分二梯次做Join平台議題設定的培訓。我發現,深思熟慮的指認、議題階段分析、關係人盤點等這些政策溝通時必要的技能與,並不是部會人員都很熟悉的,培訓的確有其必要。

    另外培訓乃至於實際執行政策溝通時,也要注意團隊組成。因為政策溝通需要跨部門專業,當時培訓我們是要求業務、綜規、公關(資訊)要一併出席,等於是從培訓就要給它們一個team work的概念。部會後續內部是否能組成這樣的團隊?這也是要注意的。

    從培訓延伸講一個問題,就是公務員太多了,培訓要做好很難大規模。16 部會各來 5 個人,做工作坊,目前也才不到百人。如何擴大?如何讓更多人能夠進行?這些都是很大的限制。誠實的說台灣目前能教這樣的課程的師資並不多,這也是一個困境。(也因此這次上課我們保留了講師演講的部分,公開釋出影片)

    第二個大的概念問題沒有被架構圖cover到的,是唐鳳介紹到的mediator 的角色,能拉近政府和社群距離的,目前的人數也不多。mediator或許大家會覺得跟媒體有點像,夾在政府與民眾間互相傳遞訊息,但差異是媒體不一定理解這些政策溝通流程的運作與概念,也不一定能即時讓多邊知道各自 commitment 的狀況。mediator這樣的角色很缺,所以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想辦法讓這個環境可以創造出更多品質好的mediator,或讓整體環境更有利於擴散mediation的精神。

  • 技術上回答,為什麼會是議題指認才議題階段判斷,訪談結果,之前我看到的文件,政府內部來說,他們會把問題指認當成第一步,再來是利害關係人來做盤點,要呈給高階主管來判斷。跟部會訪談結果,關鍵字怎麼陳列出來是困難,但這比較技術性,屬於行政流程。

    怎麼拋出去談,雖然主管已經說了這是問題,主管看到關鍵字之後,可以思考這是什麼時候要拋出去談,立法階段或其他階段。順序部分還可以調整,可以顛倒過來看,沒有特定堅持或想法。方便各位進行討論。

    背後文字的部分,最後希望是形成通則,才會有圖表的方式。

  • 關鍵字是什麼?小字典還是搜尋引擎的?

  • 是從閱聽者角度出發,比較像標題。

    接下來請部會代表發表。

  • 我對社群媒體很無知,是來學習的。

  • 今日出席是以學習為主,我來之前,我想要關心的幾個問題大概是:社群媒體搜尋到的資訊是不是真的是majority的意見。很多議題的主要民眾不見得常常上網來看資料,但是是要被關心的人。未來政府做決策的時候要如何使用,如何拿捏,多少分量採網路社群,多少比率從其他管道拿意見,不能直接拿社群的意見當成我們的政策方向。

    第二個,很多議題只是來說贊成不贊成,投票之前是否需要有合理的討論期,才開放投票。這是剛才唐鳳所講的概念,個人覺得非常有採行意義的事情。政府在社群裡被要求要立即回應民眾談話,但誰能代表該機關來說話?官僚體制裡,所有意見都要簽請長官同意後過後才講,但此一方式顯然不符現今社群願作模式,怎麼去扮演?在政府機關中另外設置mediator的新角色或許可以解決。這角色不一定是政府的人(但也可是政府人員),但是要理解政府運作,可以扮演一個政府意見傳達者角色,但不表示該意見已經是個決定。這角色會是政府與民眾在社群互動間一個很好的機制或體制。

    第三個,網路投票的時候是不是票票等值,要考慮。

    第四個,從民眾來蒐集好的意見是對的,但政府內部在處理民眾問題,改善政府運作效率的檢討與策略規劃時,有很多重要議題及解決方案在個別部會裡是已經知道的,但只要涉及跨部會,即便是民眾關心或有興趣的,但部會就會很猶豫,因缺少一個有效的協調機制。例如家暴問題,受害者雖已經拿到保護令,但形同廢紙,施暴者照樣去殺去打。政府雖知道這個問題,卻束手無策。但其實這個問題是有解決方案,國外已有法院要求施暴者配戴用電子腳鐐(或手環)。法院核發保護令之同時,對惡性之家暴施暴者裁定配戴電子監控設備。當施暴者接近保護令限定地點或人員一定距離時(如500公尺),發出警告給受保護者及當地警察局。一方面給受保護者預警時間,二方面因警方同時被告知,可形成對於施暴者之威攝。此方式對於目前保護令無法保護被害者之困境,可有一定程度之改善。

    電子監控設備本質上是一個不可自由取下的手機,隨時隨地回報受監控者行蹤。當腕帶或腳帶受破壞時,監控中心系統可即時感獲知並派員處理。電子監控設備品質之良莠,對於電子監控施行成敗具有關鍵之影響。以台灣電子業優勢,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台灣有能力把電子監控設備做得更好。優質的監控設備不只能在台灣發揮協助弱勢、彰顯社會正義之效,更有機會將台灣優質的獄政管理制度與電子監控實務行銷世界各國。只是政府部門及產業界尚未注意到台灣在這個利基市場的機會。

    但這件事我們目前不敢碰,因為電子監控制度在家暴與毒品施用案件之推動,涉及內政、衛福、法務、勞動.....所涉部會及法制層面甚廣,若無決策高層支持、協調、推動,恐難竟其功。如果有跨部會的機制,類此議題可共同建構一個有效解決方案,對政府施政會很有幫助。政府內有很多類似的議題,個人剛所提案例只是拋磚引玉。

  • 不用那麼fashion的解決方案,我以前在國外念書租房子,就會收到電子訊息說明我附近有多少罪犯等訊息,這背後涉及到怎麼設計跨部會討論,這是很好的出發點。

  • 我也是來學習成分比較多,唐鳳跟Peggy說的,一個是大架構、一個是內部執行面向。我謹就個人認知供各位參考。首先,我們做網路公共諮詢,應該是有二個面向的議題:一個是政策本質問題,也就是「是否該去做」某件事情,做或不做各有何利弊,大家一起來討論;另一個是執行層面問題,「怎麼做」。做的方法很多,這麼多方法,請大家來討論,因為可能政府的方法會造成某些人的損害。

    關於「是否該去做某個政策」,起心動念者,大部份是單位首長或高層的人,想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否得到支持,但以現在懂得運用社群媒體採詢民意的人這麼少,有多少人可以協助他運用到這樣的工具,這樣的情況下,大部份首長對這個工具很陌生,如果做不好,會歪樓,得不到答案就算了,怕的是讓民眾誤解,更糟糕,首長還敢不敢做?

    農委會自己的例子,拋過農委會的寵物稅議題,這不是馬上要執行的政策,但是這個打頭陣的議題,得到反應並不好,所以後續是否要丟議題討論,就更謹慎,寵物稅效果不好,我個人認為是因為關鍵字設定的不是很好,這當然是因為公務員都沒有經驗。

    所以說,首長的理解、如何協助首長要把工具能落實,以及公務員適當運用這種新工具,可能還需要有一段時間,剛才Peggy說需要教育訓練,我認為也可以要社群的人進來,擴大能量。

    另外在執行面的部分,牽涉到更多問題,剛才Peggy大略提到,部會內的溝通,有些議題並不是一個單位就可以處理,Peggy說希望不要把各單位負責範圍的文字寫得太死,例如綜規、公關、資訊單位責任,不要寫太死,但是困境就會是,大家都不做,最後就會變成某一單位心不甘情不願的做。但不該是這樣做啊,這樣做很容易在樓歪掉後,沒有人要出來導正。這也是目前政府單位會面臨到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微妙。或許可以用舉例,描述比較清楚,有哪些程序,應該以議題導向,或組成什麼樣的team。

    要不要報到會議,贊成不要寫死,但是應該要有某個層級以上的長官我同意,或許主任秘書以上的層級,他要不要跟副首長或首長報告他有他的判斷。這是部會內溝通會碰到的問題。

    再來部會間的問題,很多在Join上的問題,牽涉到很多部會間的問題,但目前都只以部會的角度來單一探討。例如環保署目前正在徵詢農地污染的問題,這是環保署權責,他提出的討論項目也是他要執行的工作,這都沒錯,但就整體面向而言,農地污染問題也涉及到農委會。所以就整個農地污染來看,除了環保署、農委會該如何配合處理,也該在平台上讓民眾一起知道,整體瞭解這個問題。以公務員角度來看,越少跨部會議題越好,以免溝通費時費力,但怎麼來判斷議題完整性及適合與否,這裡面國發會有一定角色,

    總而言之,我認為環境會改變,這一兩年公務員雖然看到社群的影響力,目前很多公務員原本不熟悉這一塊,會更害怕去接觸,但隨著時間,年輕公務員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對這些工具熟悉。

    最後一個小的意見,目前是架構設計是用單線流向,例如內部議題發想,在討論的中間,是否可以先將議題丟到社群討論,可以再回來修正議題設定。如果政府很有權威,不能隨便變更議題,那是不是先拋一個小小民調的前測,看看反應如何,題目定的是大家都可以接受,我再丟到大的平台再確認,這是我想到寵物稅的經驗,不會有那麼大的誤解,且把後面的都嚇到了。

  • 謝謝潘主任,我說明一下為什麼是政府內部→社群媒體→政府內部?因為社群媒體有自己的自主性,處理相關文獻,對於刪文會很敏感,會有很大反彈,這樣的想法之下,研究者這邊有清楚的切割開來。政府內部程序走完之後,盡量不要影響它的動態,可以做一下微調。微調的程度有多少,這是我們要再思考。

    議題發動的跨部會誰來?vTaiwan這一線,是從社群媒體走下來,社群媒體形成,再到部會,Join也會處理到跨部會議題,原先判別的準則是需要再充分思考。

  • 謝謝大家的分享。就架構來說,整體建議程序,政府內部的流程少了inform的準備、素材的準備,過去做過哪些公聽會,沒有高品質inform就沒有高品質的討論,過去的形成背景需要一個交代。join上很多議題我也覺得太深奧。陳核的時候也要把這些涵蓋進去。

    整個過程也要適度回應,不是正式回應,必須做一些關鍵字整理也好,過程中需要再準備哪些資料,這樣才再比較一致的立基點。這個部分,是前的說帖跟過程當中的回應都要講清楚。

    例如最近在看英國e-Petition,連署需要一年的時間,不到十萬人的連署,不一定等到十萬人成案,過程中發現些議題重要,適度提點,政府如何做回應,不一定要走完才回應,過程當中要適度把政府立場講清楚,這才會有利於下一次的溝通。這部分要講清楚。最近去看因為是難民問題,有些人要接受有些人不接受,當然這個議題通過十萬人連署,有很多成案之前就開始處理了。

    跨部會也有意識,跨中央跟地方,或許可以透過工作坊方式,把雛型建立起來,例如陳處長講到,是否除罪化,是否有更合適的方式,毒販都越關越厲害。這些機制的建立可能可以透過工作坊討論得更清楚。

  • 呼應主任所說「前測」的概念,我完全附議,我也可以理解許教授說明社群對「刪文、修正」的敏感;但這兩件事是獨立的。

    舉個例子,之前 Join 培訓時,我們有強調「滾動式議題」,像是議題的前期設定,「該拋什麼問題來讓民眾諮詢」本身就可以是一個前導議題,徵詢民眾意見。只要一開始就講清楚這是前導議題,做好徵詢目的的inform (這是為了「決定未來的議題」),這部分做好,其實與po文又刪文的情況不同。

  • 第一個是關於跨部會,我先只是分享一下vTaiwan的經驗,每個部會、處室都有自己的帳號,我們會cue不同部會來,例如網路霸凌除了法務跟衛福部,但也牽涉到教育的時候,我們會cue教育部來。

    衛福部的三個帳號彼此不會踩線,距離遠的部會反而比較願意彼此公開立場,越靠近的反而比較難,需要先彼此坐下來討論,否則明明一個做議題設定,另外兩個卻不願意說話。例如國庫署跟關務署互相 cue,拖了很多天,影響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因此在盤點關係人時,要把旁邊部會、內部的處室署也當作關係人,先指認出來。

    vTaiwan是把網路使用者當成一個鄉鎮村里,有點像地方政府,網路重度使用者會有住在網路中的感覺,這是它的特色。我會希望Join未來更多去處理跨部會議題,並不希望後者變成vTaiwan的特色。

  • 還有沒有尚未參與發言者,希望發言。

  • 各位先進好,我是委託單位,這是未來重要的方向,我從三個面向來講我今天的建議,這個研究的目標,希望做到的事情;我對目前架構的看法;第三個是我個人的建議或想像。

    第一個部分,以前是公務部門蒐集,去執行;現在是我在蒐集的時候就需要先開始想利害關係人,跟以前的做法有轉變,必須要做,但是並不是都知道怎麼做,結果所有民眾不太了解我們,被名嘴把我的東西歪樓,但我又必須做溝通,那怎麼做。所以並不是希望鎖定特定平台,而是做政策前必須做溝通互動時,這個通則該是什麼;再做適地調整,應該是通則處理,並不應該是特別抓出來去做,應該是工作的一部分,這是觀念的轉變,如何很自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做的事情,這樣的話就不該是高階首長同意。其他國家有沒有發展到這樣的階段,可能企業也有,行政機關最好,感覺更貼近。

    第二個部分,架構上,單向,哪些是Join哪些是vTaiwan這樣分不清楚,不見得只有這兩個,不是硬是切兩塊,寫死就不會推,但是資管處發文了,資訊單位發文就資訊單位做,有些議題不見得是這樣,我個人覺得要保留空間,架構上不清楚,建議怎麼有彈性。

    第三個部分,說服對象不只是高階首長,由下而上、由上而下都可以有,由內到外、由外到內,民眾有發起空間,就會跨部會。個人想像是,執行到現在的發現,做有意義的諮詢不容易,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情緒性的,但這不是他關注的,民眾不關心我的議題怎麼來參與?變成都只是特定團隊來談。我準備很多資料,不見得有耐心來看,大家給的關注太少,不被名嘴帶著走,丟出這個研究案,希望未來想做研究的團隊有可以參考的地方,減少學習的成本。

  • 我是負責Join平台的承辦科科長,剛才大家討論很多,受益良多。我要提「社群媒體」代表的是說,眾人的聲音在網路上去表達,你要找電子媒體需要程序,一般人會覺得成本太高,所以會在公眾論壇表達意見,近期的洪仲丘、三一八在社群討論熱烈,但政府參與不高,政府沒有適時進入參與,告訴他們正確的觀念或方向,會導致負面情緒,希望有理性的討論園地,透過行政程序或手段,也跟社群的老師們合作,如何去跟民眾互動,希望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發言在Join的經營上,希望來了解這個問題,提供相關的名詞說明、議題背景。

    透過這樣的互動,民眾才會慢慢理解。寫首長信箱是一對一的,機關少數人和單一民眾,沒辦法讓機關裡的其他人和其他不特定公眾在事後理解,我們希望能提出更加深化的討論,行政部門可以好好經營。關於民眾發動「提點子」的 SOP,我們也在試行中。

    如果民眾可以知道議題討論結果,未來的執行方向,政府聽到了聲音而不只是在其他討論區發牢騷,這樣民眾會更願意提供他的想法。

    我覺得 vTaiwan 比較像是眾開講,把爭議性、尚未形成政策的議題提出來,像 vTaiwan 討論出來的閉鎖性公司,之前原本也要放在 Join 上討論,但因為已經立法了、政策已經形成,所以不適合再次徵詢,比較適合放在「來監督」,讓民眾來評分。

    由民眾、社群發動,則是由「提點子」的兩階段附議來處理。

    眾開講的贊成、反對,同性婚姻議題有八萬、六萬人贊成和反對,可以看到對立的、激烈的討論,召集很多人來灌票,但事實上會有一些誤解,以為政府會去參考票數。

    但目的不是投票,而是聽大家的聲音,讓機關做綜合性的評量。我們像英美的「虛名制」用社群帳號來登入,所以投票和實體的人沒有必然關係,我建議可以做後續研究。實名制可能就比較少人會表達聲音了,這是我們比較不樂見的。

    Join 後續會有功能強化,與會人員對於評選、配分較不關心,關心的是後續發展。公眾參與有初步的雛型了,未來會長成怎樣,大家會很關心。

    未來會整合地方版,可以讓民眾針對其他四院、特定縣市來討論。此外我們也會做紀錄分析,像是「引進鞭刑」案已經有三千多人連署,我們發表有 6000 人分享這案的網址,表示有人轉發但是不一定支持,可能覺得有保留。

    未來我們會做數據分析,看看有登入、未投票等行為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 最後分享一份資料,是Join培訓完去行政院跟副院長報告的內容。報告的重點不是關於工作坊的成效,而是部會實際要執行網路互動的困難點。我們發現培訓後部會同仁的狀況是「知識跟技能有吸收,實際落實有困難」,困難之處大家可以看這些從匿名問卷整理出來的困境:第一,人力不足,業務量已繁重,趕鴨子上架反而做出的溝通粗糙,引來更多民怨;第二,KPI 衝量重量不重質,造成多勝少負情況,阻礙了理想言說情境;第三,由上而下(長官依照輿情指定議題,反而變成大眾媒體做議題設定)的議題待思量;第四,長官層級也需要培訓;第五,跨部會協調機制仍然缺乏;第六,執行時需要輔導機制,例如有人建議「國發會可以讓講師團有權實際到機關執行案例,仿照企業診斷流程」,和後續陪伴指導的需求。

  •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都有,能否內化成公務員的素養機制,還是會回到培訓的部分,需要讓他能夠去內化到工作流程,希望把培訓加入流程。

  • 除了培訓,也希望有標竿學習,不一定都是比賽,除了衛福部之外,希望有好的案例,可以被參考模仿學習。Peggy在衛福部已經是經典了,希望能有另一個公務部門可資借鏡的經驗,會更有說服力。

  • Peggy所彙整的回饋意見中,公務員不願意接受社群互動的困境,值得重視。公務機關目前員額嚴格受限,但業務與與效率要求日益增多,多數公務員真的是忙。但是否真忙,可以客觀的比較這個業務性質跟國外比較,可大致了解公務員叫人力不足,是不是合理。如不合理即應補人,否則社群互動反成公務人員負擔。

    公務機關裡面如何把mediator做出來,外加這樣的能力,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出來,應該是跟公務人員抱怨的問題,是不是要上面陳核在決定,人力問題需要解決,這個的可行度會比較高。

  • 我知道老師壓力很大,跟大家說明,希望有一個個案變成案例,追蹤一個事件,希望有個案可以學習,假如這件事是大家都要做的,希望減少協成本,不管是個案或通則,這次是要跟政策賽跑,要跑得更快才有價值,不是想像中未來十年要做的,馬上要做出來的領先在做的人。但是要請老師除了現況了解,要比現況做個更快,看國外的狀況。

    另外徵求大家的意見,馬上就要做期末報告,以前結案後才全文公開,我希望他可以有更多了解,徵求大家的意見,如果同意先把這次討論附在報告裡,期末報告繳交後會分享給在場各位,這樣老師還會有一點點的時間可以調整期末報告。

    年底要交期末報告,明年二月間可以再蒐集資料跟意見。這是如果各位願意的話,不是說研究案的全文要馬上公開。

  • 我提一個具體的建議,這份逐字記錄後寄給與會者,有十天時間,大家如果有覺得不適合公開的可以直接修改或刪掉,自己的發言自己刪。

    十天後如果留下來的都是大家願意公開的話,就可以公開。

  • 同意,但只有這個研究座談這樣處理,而非整個研究案。

  • (許教授表示依國發會的意見進行。)

  • 是否還有想要表達的?

  • 半個局外人來看,想給一點建議,主辦單位給這樣的建議。這個東西如果是公務人員日常工作,為什麼要做這個平台,是為了做溝通,跨部會溝通,公部門不是單一個體,橫向縱向這些配套有沒有做起來,但是這是一個開始。

    目前的溝通都是面目模糊的群體,有時候草根遊說早就有了,不講是利害人,利害團體,同性婚姻議題時團體還是進來了,平台上有沒有好的工具把他們放進來。有沒有部會對公民團體,企業團體,也應該可以進來,把uber等公司都帶進來,且是有品質的建議。

    溝通工具上,不只是短線操作,有沒有可能做知識管理,針對幾個topic累積出來的資料有沒有可能就這些資料來做知識管理,未來如果大家可以在這邊看到歷史討論脈絡。平台不是為了取悅民眾,而是公民素養的培力。這個平台可以幫助他,給他一點資源,讓他在公民素養上有一些進步。這些是對平台的不同的想像,做為腳踩一半的人,就我的旁觀角色,有些東西是過去討論比較少的提供大家參考。

  • 快速歸納,vTaiwan也算是一個研究案... 因為沒有拿政府的錢,可以隨意做嘗試。

    vTaiwan試出來的不一定是機制、操作上的東西,主要是試著用系統功能把mediator做的事自動化。

    重點不是在既有的公聽會程序外找另一條路,而是希望未來公聽會是長這樣:公開喬事情,一開始就把利害關係人抓進來、一開始就讓他們回應民眾的感受,進而做出承諾。

    如果承諾有重疊,政策就形成;沒有重疊,至少知道後續要溝通的有哪些人。像 Uber 做過一次,Airbnb 看了先前的紀錄,很快就學會如何有效互動。

    我最近在幫課發會,每次的開會都有網址,包括我們怎麼討論,課發會委員各自的提案,都有逐字稿紀錄、有獨立網址。這本身像是一個議題追蹤系統。

    我要講的是說,這是公開的一小部分,更多討論是在內部的協作中心。一旦每個人都習慣協作中心的跨部門溝通,讓他對外溝通時需要的技術是一樣的,他在這邊已經認識了利害關係者之後,先在內部做,會比較熟練。

  • 剛才講太快,質、量問題,公共政策討論量的問題,而是資料完整性,公聽會、民間資料等,越完整,利害關係人就會進來,根本不需要公部門做操做。

    第二個草根遊說,大家期待的,希望是草根遊說更友善的工具,政治遊說要找到人對企業來說容易,但對民間團體要遊說成本相對高,這個可以減少行政部分溝通的成本。這也是以個人身份發言。

  • 呼應唐鳳的部份,我覺得目前缺一塊是「政府內創新案例的紀錄與傳播」。Airbnb在vTaiwan的徵詢很順利,是因為vTaiwan的前一案(uber)徵詢過程中的所有逐字稿、會議、流程等都有留下完整紀錄跟脈絡,airbnb看完後對於整體流程就有概念了。所以,如何把這些政策溝通的創新案例記錄下來,讓未來想要仿效的政府單位、想要參與的民眾有前例可循,這件事也很重要。

    我知道研究案是一種留下案例跟模式的方式,但它是比較慢的,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併行?必成一個創新案例資料庫?或更好的其他方法?

    最後舉一個例子說明紀錄的重要性。最近我們衛福部在處理Join上的人民五千人連署案,我很希望用這個機會把一些有助於資訊透明揭露的工具引入,例如唐鳳提到的逐字稿紀錄。我在與內部溝通時,就是用唐鳳做的課發會的紀錄做為範例來展示。雖然最後這次沒有協調成功,因為行政機關還是要考量延續性,例如我離開衛福部後是否有足夠量能接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讓我有素材跟長官們介紹這樣的新工具,逐步讓公務機關了解到資訊公開及網路工具的價值 ── 所以,如果可以,希望在這個SOP架構中,可以加入「案例如何被記錄與傳播」這件事。

  • 不只是mediator,我們研究者也是拿你們的案例,這個可以呼應到主任說的標竿學習,可以更容易來做。與會的各位是否還有想要補充討論的?

  • 今天的逐字稿會議紀錄已經出來了。導入真的不難...

  • 看到自己的文字在上面有點嚇到...

    那今天座談就先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討論,關於紀錄跟研究成果如何公布會在用e-mail通知各位,再向各位公告結果。